保時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18部分,三國之涼人崛起,保時捷,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留郡,南面便是豫州的陳國與梁國二地,其間接壤多山地,亦多河流。僅是流經二地的河流便有浪湯河與雎水兩條相對較大的河流。
不過方圓五百里之地,將兩個漢封國與一郡涵蓋其中,包括著孫子兵法中存在的一半適合打仗的地形。
不然……兗州怎麼叫四戰之地?
而在陳留郡最南端的城池,叫做己吾,這裡出了個威猛可一人抱大纛的猛士,最早是張楊部下,後回鄉於曹操平兗州時投奔麾下。
那個男人名叫典韋。
而典韋的駐軍剛剛好,就在己吾。因此在長公子提出想要來震懾馬岱,令其在潼關大戰時不要輕舉妄動的打算後,立即不動聲色地調派兵馬,追隨長公子曹昂的部下齊頭並進。
另一邊己吾縣西南方向,有個棘鄉,校尉呂虔便駐軍於此。
在己吾縣與雍丘縣的官道上,是前驅兵馬之糧道,由軍侯夏侯蘭、夏侯尚共掌禦敵調糧之責。
這是這支打算震懾豫州的軍隊上下,而最重要的是這支軍隊的統帥名義上為曹昂,實際上還有李典作為輔佐,上下將官對此人都極為服氣。
話怎麼說,人的名,樹的影。
李典李曼城可是自黃巾時與叔父李乾一同追隨曹操的老人物了,儘管那時他還年輕,但待到如今,論資歷可不必夏侯兄弟那些老將差上分毫。
他的叔父李乾,甚至還在早年與馬三爺有一面之緣,馬越與夏侯淵共下槐裡獄時,與夏侯淵一起的便是他的叔父。
這不是陳留的兵馬,陳留駐軍沒有這麼多人,但也不是兗州全境的兵馬,兗州全境的人沒這麼少。
這其實就是曹昂的一次試探與震懾,是對馬岱於兗州邊界練兵的還擊。
其實論本事,曹昂是要強過馬擎的,士族階層的正統繼承人,年紀輕輕便坐鎮兗州,這絕對不是輕巧的事情。不過讓他與馬氏二代翹楚馬岱拉出來頂牛,他的心裡還是沒底。
不過既然馬岱都已經欺負到家門口了,他再不有所表示一下,兗州恐怕就不保了。
要讓馬家的野孩子知道自己的厲害!
邊界爭端一出,兩邊互派探馬深入敵境,調查敵軍路線與糧道,這一下自便是軟硬實力的交手了。
單憑探馬與邊防士卒的交戰,曹昂這邊完全落入下風。
劈柴院的精悍間使早在他佈防之前便混入其內部,探明兗州軍糧道,甚至還有劈柴院的刺客擒下敵軍巡防屯長,逼問軍情。
而兗州的刺客,很難由接壤之地不動聲色地潛入豫州,只有兩支人馬遠遠兜了個大圈子,由陳留經司隸,跨過山川河流這才抵達豫州……當然,他們過去就要花上兩天,更別說探明訊息回來了,這次戰事基本上就用不到他們。
無論在誰的腦袋裡,這種小規模的矛盾衝突戰鬥,最長最長,也就能打上個一旬時間。
君不見,潼關大戰涼漢雙方投入超過五萬常備軍,又各有三四萬的援軍,幾乎十萬規模的戰事,還不是在幾天之間便好像從來沒打起來過?
曹昂那邊,稱得上是兵強馬壯,本部八千,典韋三千五,呂虔兩千,還有兩個小夏侯的五千督糧兵……這是一支不可小覷的兵馬。
而馬岱的身邊,也就獨眼將軍王雙是曾隨老涼王南征北討的抗纛之將,剩下的人皆非具名之士。督糧官**,是京兆尹楊阜的從弟;三位校尉分別是程銀之弟程桓、梁鵠之侄梁雙、梁寬;隨從親兵長是趙昂的本家兄弟趙衢。隨軍攜五百劈柴子弟,領頭人為龐恭,是這支兵馬中難得的涼州寒士。
馬岱在兵力上比起兗州軍也並不佔優,他這支兵馬才不過堪堪萬三千人,其中真正的涼國精銳才不過五千上下。
因此馬岱的計劃便是先示敵以弱。
兗豫之交,有一亭名為青亭。
亭不過十里,但掌管的職權卻非常重要,自馬岱上任之初便有一屯軍士在此地沿途要道設卡,以防兗州人向南進犯。
曹昂在兗州下令,命大軍南進,推平豫州在邊界設下的邊防。探馬四方而出,典韋率先率本部人馬挺進青亭,而後曹昂與李典的中軍也開始逐步向南進發,最後開動的是呂虔的兵馬。
三方兵馬輕動,這就像此次戰爭的號角被吹響了一般,陡然將二州拖入中原大戰!
馬岱當然知道這場仗不好打,那典韋是天下間出了名的猛士,便是曾經涼州具名的猛士王雙都未必是他的對手,再加上老資格的李典,還有個名不見經傳的呂虔……馬岱的壓力很大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