蠍子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部分,鮮卑帝國,蠍子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敗的慕容垂;開創民族融合政策先河的苻堅;文治武功遠超諸葛孔明的王猛。隔江對峙的南北朝時期亦毫不遜色,開創北魏基業,成功使遊牧部落向農耕社會轉型的拓跋珪;北伐中原,先後砍了鮮卑族和羌族皇帝人頭的劉裕;平定北中國,數次擊敗柔然的太武帝拓跋燾;鮮卑國中一代漢人女主馮太后;以平天下為已任,結束民族紛爭的拓跋宏。

在這個無數民族王國逐鹿中原、問鼎天下的時代之中,北魏猶如一顆耀眼的流星自群星璀璨的夜空中粲然掠過,如曇花般盛開在北中國,為日後的多民族國家大唐開創盛世鋪平了道路。北魏王朝的先人出自林海,輾轉大草原,三易都城,最終定鼎中原。它的興盛、改革、衰敗像一個又一個的謎,如果想解開其中的謎團,解讀那段久遠的歷史,開啟那段塵封的記憶,我便要帶你們去一個地方,那是一個美麗的地方,那裡狍鹿成群、松濤澎湃、林海蒼翠!

那是一個什麼地方呢?拓跋鮮卑人的起源地,大鮮卑山。

第一章 大鮮卑山(1)

范文瀾先生的《中國通史》將北魏道武帝登國元年(公元386年)至隋文帝開皇元年(公元581年)這一歷史時期稱之為北朝,是中國歷史上黃河流域各族大融合時期。我們講述的北魏王朝便居於這段歷史當中。北魏建立於公元386年,滅亡於公元534年,立國149年,11位皇帝,先後三易都城,第一任都城在盛樂(內蒙古呼和浩特東南)12年,隨後東遷平城(山西大同)95年,最後南遷洛陽42年。關於北魏王朝,我們卻不能從它正式建國的公元386年講起,因為建立北魏王朝的鮮卑拓跋部的歷史還要上溯四百餘年,我們要去西漢時代的大鮮卑山。

關於北魏鮮卑拓跋部的起源,《魏書》序記,開宗明義的記載道:“昔黃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內列諸華,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其後世為君長,統幽都之北,廣漠之野。畜牧遷徙,射獵為業,淳樸為俗,簡易為化,不為文字,刻木紀契而已。”

這篇文字記載了拓跋部祖先和他們的生活地點以及生活方式,意思就是說,我們的祖先是昌意的小兒子,昌意是誰呀?黃帝的二十五個兒子中的一位;他是嫘祖所生。我們生活在大鮮卑山,在幽都的北面,以放牧射獵為主要的生活方式,風俗淳樸,刻木記事。這段話翻譯出來,好懂。只剩一個問題,文中所稱的“大鮮卑山”在哪裡?幽都又在哪裡?無憑查考,千百年來,史學界聚訟紛紜,以至於有人乾脆認為“鮮卑山乃具神話之意味,未必能指出今為何地”,而成了千古之謎。

《魏書·禮志》中有一段記載為我們提供了一絲線索: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太平真君年間曾經派遣中書侍郎李敞去過大鮮卑山,在山中石室告祭天地和北魏的祖宗,並且說出了石室的位置,南距代京平城四千餘里。既然有石室,而且還祭祀過,那隻要我們找到石室,便可破解千古之迷了,可是石室又在何處呢?

1980年7月30日這個神秘的石室終於露出了它的廬山真面目,考古學家米文平先生在大興安嶺北段嘎仙洞中發現了當年李敞在石壁上的刻文,千古之謎豁然開朗。

現在,我們第一個應該考證的就是拓跋部的祖先是不是黃帝的子孫?應不應該相信魏書的記載?黃帝的孫子能不能離開黃土高原,跋山涉水來到大興安嶺?這個問題可能也不可能,不可能也可能,誰又能說清楚呢?按照當時的交通條件,他是不可能到達的,可按照人定勝天的規律看,又是可能的。其實我們用不著討論這個話題,當時生活在中原的漢人已經給他們下了定義,鮮卑,五胡之一。

鄂倫春人有一首詩:朝陽 總是從東方升起,無論 松柏的影子有多長, 它總是和根連在一起。 無論 你來自地北抑或天南。我們的心 總是和你連在一起。

無論漢人也好,胡人也罷,我們都是華夏民族的一員,當你讀完這本書,你就會深刻的理解這首詩的含義,正是拓跋鮮卑人讓我們的血液流在一處。

嘎仙洞位於內蒙古鄂倫春自治旗甘河鎮東北三十公里處,在群山懷抱之中,離地面約二十幾米的半山腰中高懸著一個碩大的山洞,這就是被史書稱為“鮮卑舊墟石室”的嘎仙洞。祝文為漢字隸書,字形古樸蒼勁,豎寫十九行、共二百零一個字。經過漫長歲月的風化侵蝕,但大部分文字尚清晰可辨。石室南北九十步、東西四十步、高七十尺,分為四個洞室,四室渾然一體、氣勢雄偉,其幽暗深邃,又顯得神秘莫測。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有一種不可捉摸的神秘莊嚴。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虐愛:強寵公主

大刀闊斧

傾心凰女

1

梁蕭升官記

可否出離

犯罪偵探決定拯救世界

尤絨

小蘑菇

一十四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