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
著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部分,魏忠賢:八千女鬼亂明朝,著涼,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外廷的聯絡似乎也不十分緊密了,未能形成內外聯手的一個遏制機制。結果,身為兩代皇帝之輔,卻首先被擊潰。王安冤死後,儘管有熊廷弼、鄒元標、楊漣等人為之淚流不已,但已於事無補。朝中有過一些議論,也被天啟帝的一個禁令“王安處分已久,外廷章奏不得牽入”給壓住了。(《明熹宗實錄》)
外廷對一個內侍的援救,固然有一定難度,但王安畢竟是擁立兩代皇帝的大功臣,廷臣如果事先有警覺,或在王安被貶後掀起較大輿論,悲劇也可能不至於發生。
運氣好也是魏黨崛起的一大關鍵因素,這樣說絕不是宿命論。
他們最好的運氣,是碰上了一個沒心沒肺的孩兒皇帝。
魏忠賢是看著天啟帝長大的,知道這小傢伙是個什麼貨色。魏忠賢所拿出的“惑主”招數,全都是因人而宜的。
朱由校登基這一年,虛歲才十六,小時候父親的地位不穩,所以受的教育不足。著名的明清史專家孟森,對他有過“至愚至昧”的評語(《明清史講義》);朱東潤先生更是稱他為“文盲兒子”“一字不識,不知國事”(《陳子龍及其時代》)。兩位泰斗的評價影響至深,以至於在當代很多談論明史的書籍上,都能看到“天啟是文盲”的說法。
這當然是苛論。天啟帝雖是大明十七朝皇帝中最不具治國才能的一個,但說他是文盲,還是冤枉了。他受過一定的教育,特別是登基後更是接受了比較良好的教育。平時能自己批答奏章、票擬,也能給臣下題扇,這都是有記載的。
不過,他確實沒受過嚴格的儲君教育,匆匆忙忙就繼了位。問題大概就出在這裡。他對政事不大動腦子,比如移宮案發生時,他的是非觀還非常清楚,而案件一過,立刻倒行逆施,近乎忘恩,所以後來有人指他為白痴。
其實他和他的前輩有幾個皇帝一樣,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