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劍飛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部分,自從有了哲學家,浪劍飛舟,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譯者)道的不可理解,就是“對不認知的認知”,是我們在認知領域的最高境界。這個原理,我們在後來的蘇格拉底身上也曾以類似的形式遇到。它當然只能給我們留下一種淡而無味的印象。因為,既然我們知道,對道無從瞭解,而且永遠無法理解—— 那麼這一切又有什麼意義呢?老子的回答是:我們必須去感悟道。方法就是,我們要從使我們離開道的一切中解放出來。這當然並不意味著,我們像苦行僧那樣背離這個世界。我們更應該站在這個世界當中發揮作用,但要像我們並不在這個世界那樣。我們應該說話、行動、賺錢以及做愛,但卻不想佔有這些東西和人,同時也不被它們所佔有。也就是說,對世界不是思考而是感悟,不是用一切手段去控制,而是溫柔地讓它們擺動到我們的心裡。這一切都顯得不那麼陽剛,而是陰柔。但老子卻覺得這沒有問題:“因為水是柔弱的,但其作用卻遠遠超過強硬。”(可能是“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也。”—— 譯者)
老子的特色
老子先是告訴我們,存在一個淵源,那就是道。然後又告訴我們,我們無法理解甚至無法談論這個道。這樣一來,他當然就堵住了批評者的口,因為任何批評只能透過語言來實現。今天我們當然可以說,我們盡力去感受道,但最終卻什麼都沒有感受到。老子會怎麼回答呢?他會告訴我們:道不能在盡力中得到,只能在不盡力中得到。你們要學會無為,這樣就可以得到它。我們應在謙恭中低下頭,努力用腦筋去想,如何才能學會無為。這就是老子。這裡沒有“原來如此”的醒悟,而只有精神上的硬核桃。西方知識界對它的衝鋒,就像是乒乓球碰到了中國世界冠軍的球拍上。可這也正是其中的奧妙之處。
給我們今天帶來了什麼?
老子給我們展示了理性的界限,他的理論陶醉了我們,告訴我們,事物的本質主要不是透過理性的認知,而是透過感悟和正確的生活態度得到的。很可惜,他的理論越來越被那些神秘學者所利用。因為他們把自己當成了道學大師,可以感悟和掌握真諦,只是因為他們缺乏足夠的智力和判斷力。而老子卻決不否定思想的這兩根支柱,他甚至還極力主張要不斷鍛鍊這方面的能力。因為“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孔子:假如我是中國的國王……
生平
孔子出身於貴族家庭,他的名字意味著“孔氏家族的大師”。他在年輕時期就建立了自己的學派,由於卓有成效,所以被多次授予正式的官位。但他均予以拒絕:“沒有官位不足慮,足慮的是沒有這樣的能力。”(可能是“不患無位,患所以立”……譯者)所以,孔子直到50歲,才接受了第一個官職,成了他家鄉魯國(今天的中國山東省)的司法部長。開始時政績昭然,後來不得不辭去這個職務,因為宮廷不願意接受這位部長的嚴格的準則。然後,他消失了13年,去周遊列國。最後又被他的家鄉所接受,當然是榮譽性的。他死於72歲,最終不得不承認,自己的道德體系沒有對政治發展產生什麼影響。
朋友
孔子是嚴謹的倫理學家,因而他的朋友也很少。公元前3世紀時,他的作品甚至被焚,因為被認為是對國家權勢的威脅。後來人們發現,他根本就不是一個革命者,反而有利於穩定統治階級的等級制度。對他的愛戴與日俱增,最後甚至成了聖人,他的後代均被授予了勳位……結果,成千上萬的人都自稱是他的後代。
敵人
凡是熱愛生活的人,在孔子那裡是找不到所需要的東西的。教條的思想家也同樣拿他沒有辦法。因此,1911年的中國革命,開始了孔子的“失冠”。我們如果仔細觀察,則可以在穆斯林學說中找到孔學的痕跡。
女人
孔子似乎有一個妻子,但詳情我們不知道。這不值得大驚小怪。因為在他的哲學裡寫著,“男子”承擔責任,而女子只是其陰性的類似:“女人是透過教誨而和男人類似。”根據孔子的觀點,妻子沒有自決的權利,而只有“三從的義務”:在家從父,婚後從夫,夫死從子…… 而在家之外,她是什麼都不許做的。由此可以看出,孔子顯然不是婦女運動的創始人之一。
思想體系
專制的君主、貪汙的官吏以及建築在傳承基礎上的僵化的等級制度…… 這就是孔子生活的時代,也是他想加以改變的東西。但他並不想徹底改變,“因為我喜歡古老,並忠於古老”(可能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譯者)。因此,孔子的意圖並不是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