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熱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部分,開放你的人生,瘋狂熱線,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整個中國的人生開放現象,已經如此醒目和廣大。從農民到大學生再到企業家,從生活飲食到就業求職再到自主創業,從某種程度上說,已沒有什麼人什麼事能夠置身於“開放”大潮之外。

對於個人來說,在這樣的開放時代,要想獲得個人的成功,掌握自己的命運,或者與時代俱進、與世界同步、與他人和諧,甚至只是不想孤立於世界之外,都必須努力打造一個開放式的人生。

開放人生就是開放視野、開放舞臺、開放資訊、開放機會、開放成功!開放的人生與封閉的人生,兩個視界,兩重天地。開放的人生,如流動的清泉,唯有源頭活水來;封閉的人生,如死水一潭;終究會變質枯乾。只有開放你自己,解放你自己,才能自主你自己。開放是人生的大熔爐,開放你的人生,世界一定從此不同!

我個人對人生開放有著刻骨銘心的體驗和理解。

我的開放式人生

17歲那年,一個鋪蓋卷、一個軍用水壺、一些簡單衣物,我被下放到一個沒有公路、沒有電燈、沒有瓦房、進城要先走30里路再搭車的山村公社插隊,住在豬圈旁邊一間堆放農具的茅草房裡,每逢雨天屋漏不止,主食是摻了鹽的稀飯,做伴的室友有老鼠、蜘蛛、蟑螂。當時,我在第一篇插隊日記中寫道:“去了,去了,終於去了/十七歲的我終於來到了農村這一廣闊天地/人生的道路就從這裡開始了。”

18歲那年,我省吃儉用主動訂閱了《參考訊息》等報刊,經常回城借書。在繁忙的農村勞動過後,我就在茅草屋頂挖洞裝玻璃“借光”看書,晚上則抱著收音機瞭解中國和世界。當時,我還曾自賦一詩《茅屋》:“茅屋四壁蕩空空,又冷又溼又透風,吾身雖居寒室裡,環球風雲裝胸中。”

19歲那年,改革開放終於到來了,全國恢復高考。我在考試前20天從理科轉到文科,沒有聽從父親的建議報了英語而非德語專業。體檢那一天,我先趕了30里路到鎮上等通知,接著騎腳踏車趕60里路到縣醫院體檢,我喝了不少涼開水和醋,因為據說這樣可以防緊張而導致血壓過高。我不怕折騰,因為我知道必須抓住自己的人生命運。最終,我透過了這場有史以來錄取率最低的高考,成為“文革”後的首屆大學生。

25歲那年,大多數人都還在珍惜著終於可以工作而非天天搞鬥爭的時光,我已有幸在國家對外經貿部的工作崗位中接觸開放的世界。在人民大會堂一次談判當翻譯過後,我意識到自己從思想觀念到現代經貿知識上的全方位差距,下定決心放棄鐵飯碗,跨過大洋去北美讀書,併成為了中國最早的一批MBA。那時,中國還沒有大學開設MBA相關課程,甚至鮮有人知道MBA意味著什麼。

31歲那年,我從加拿大到了香港,只是這時的身份已是加拿大有史以來首位出生在中國大陸的非加籍的華裔外交官。隨後,我陪同參與了加拿大政府自“###”風波以後的首次部長級對中國大陸的訪問,中加當時所籤的五個最大合作專案有四個屬於魁北克的公司,而我的職務正是加拿大駐香港負責推廣魁北克企業的首席商務經濟參贊。

導言 開放的時代(5)

35歲那年,我以世界最大工程管理諮詢公司之一的AMEC…AGRA國際公司副總裁的身份,促成了舉世矚目的中國三峽工程的第一筆外資引進,打破了西方國家對中國三峽工程貸款的封鎖。當時《瞭望》週刊海外版評論說:“王輝耀從北京到海外的遠征,無疑是中國更加開放的獨特現象之一。”這一句話讓我內心突然溼潤,因為無論身在海外何處,我都一直很珍惜自己是個中國人,這一年,我回到中國創辦了自己的公司。

43歲那年,回國創業已經八年。這一年我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成為首屆“中華海歸十大創業人物”之一,而是發起成立了歐美同學會商會。一個人財富再多,也不過日食三餐、夜眠八尺。我希望自己以後能夠更多地為國家和社會做貢獻,為跟我當年一樣懷著使命出去、帶著責任回來的“海歸”服務。所以,我開始把精力更多地放在社會活動和社團上,並希望能為所有國人的個人開放“建言獻策”。

曾有許多朋友,包括一些媒體經常帶著褒揚的情感對我說:插隊、透過高考、進入中央部委、出國留學、成為加拿大的外交官、擔任跨國公司副總裁、回國創業、出版十幾本著作、成為知名大學客座教授,建立富有社會影響力的社團……作為一個原本生活在中國最底層而且沒有背景的普通人,無論做成哪一件事,都可能要經歷千辛萬苦,很難想象你是如何完成了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重生九八做星嫂

李一一

[網王]立海大的撿球替補

嬌綠

妖女修仙錄

無組織

甜心栽跟斗

閃啊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