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1部分,文景之治,童舟,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受祭祀於太廟,給我的諡號就叫‘靈’或者‘厲’吧,你們斟酌斟酌,哪個更適合我。”床邊的大夫都愣了,不答應。因為“亂而不損曰靈”、“戮殺不辜曰厲”,都是很惡劣的諡號。只是這臨死的王很執拗,群臣勸說了五次,都不管用,只好答應了。不過到安葬,真的制定諡號的時候,令尹(宰相)子囊又一本正經地說:“該為王制定諡號了。”眾大夫又一愣,說:“王臨死前不是說好了,讓我們在‘靈’和‘厲’之間選一個嗎?”子囊說:“你們這幫豬腦子,也不想想,我們的王有這麼差勁嗎?赫赫楚國,君王臨之,蠻夷賓服,諸夏敬畏。他老人家竟然還覺得自己有過錯,這不是一個很恭敬的君主嗎?我看諡為‘共’比較合適(“恭”和“共”音近同源)。”於是眾大夫皆稱好。因為“既過能改為共”,也確實符合楚共王一生的經歷。諡號的制定這麼嚴格,也可見當時的君王很在乎身後之名。這樣說來,有神論對社會還是有一點積極意義的,他相信死後有靈,就不會無恥到說“在我死後,哪管洪水滔天”。

暴君秦始皇是看到了這一層的,他討厭諡號,所以一併天下,自我膨脹得要命。改了王稱“皇帝”還不夠,還下詔要廢除諡號制度。理由是“朕聞上古有號無諡,中古有號,死而以行為諡。如此,則子議父,臣議君也,甚無謂,朕弗取焉。自今以來,除諡法,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看他多有野心,想子孫帝王萬世之業,結果只落得二世而亡。這“二世”雖不算諡號,可比所有的惡諡還臭。後世說起滅亡的例子,必定以這廝為首,說他是“人頭畜鳴”,這不是沒起到封殺諡號的效果嗎。

漢代建立,又開始搞諡號這套了。可是也慢慢變了味,再差的王也可以得美諡了。綜觀西漢一朝,就沒有被冠上惡諡的皇帝,諸侯得惡諡的倒不少,比如謀反的淮南王劉長,全稱為“淮南厲王”。這當然是諸侯王的權威不夠,無法阻止中央對自己褒貶的緣故。所以,在諡號之外,就必須搞出一個更高的榮譽,這就是廟號。

廟號同樣是一個蓋棺論定的程式,對王起著褒貶,也就是稱祖稱宗,永享太廟,而沒有廟號資格的皇帝過一定時期牌位要被撤掉。起先諡號是每個王都有的,可是廟號只有牛比的王才配享用。劉邦的諡號是“高”,而廟號是“太祖”,合起來就是“太祖高皇帝”,文帝的廟號是“太宗”,武帝的廟號是“世宗”,宣帝號稱中興,廟號是“中宗”,元帝其實很孱弱,他在位的時候,漢朝開始衰落了,可是他也很幸運地分到一個廟號,稱為“高宗”,可能是王莽別有用心的緣故,因為他的姑姑是元帝的皇后,又活得特別長,到他篡位的時候還在呢,看在姑母的面子上,總得給那早死的姑父一個面子。總之,整個西漢,雖然不無舞弊的嫌疑,但有資格稱廟號的也就這麼五位,享有“文景之治”盛名的景帝和聰明得不得了的昭帝都沒有資格橫插一腿,可見入選的嚴格。但是,和諡號一樣,這廟號很快變了味,到了唐代,已經是無帝不可以稱宗了,包括被太監掐死的那個十八歲的短命皇帝也煞有介事地叫什麼“敬宗”呢。

從諡號到廟號,我們可以饒有興趣地看到“新聞自由”是怎樣被建立,又怎樣變味的過程。即使有再多的類似程式,在專制的制度下都不能倖免的。

為老爸制定完諡號後,劉啟的其他政策也是按照老爸的既定方針實行。比如給百姓減輕賦稅,跟匈奴和親。但也有一項沒有妥協,就是和諸侯王的關係。

那個在文帝時代已經嶄露頭角的晁錯開始要真正邁上他的歷史舞臺。

七國起兵晁錯喪(5)

在文帝時代,晁錯再強,也不過做到了千石的中大夫。劉啟一即位,晁錯的職稱風生水起,先是拜為內史,也就是後來的京兆尹,相當於現在的北京市長,秩級為中二千石。由於晁錯出身太子家,所以劉啟對他的寵幸超過了九卿,他提出的建議,劉啟無不採納,很多法律條文的修改,也都是晁錯的建議。晁錯的專權,引起了丞相申屠嘉的極大反感。

申屠嘉四肢發達,頭腦簡單,早年因為有些膂力,擅長髮射強弩,在劉邦統一戰爭的過程中當過隊率也就是小隊長,不斷積累功勞,漢朝建立後,當上了淮陽太守。在後元元年,因為那些跟隨劉邦打天下的功臣都將近死光了,申屠嘉因此被拜為丞相,封為故安侯。這傢伙生性剛直清廉,卻是個大老粗,當年看鄧通受文帝寵幸不慣,差點把鄧通擅自抓來殺了。現在見晁錯這個只會寫幾篇文章耍耍嘴皮子的人如此受寵,當然也不開心,對晁錯恨得牙齒都癢,做夢都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元鎮魔人

柒號小刀

玉姐

超氣小仙女

正宮極惡

絕對601

第七空間

雨霖鈴

小心惡公子

換裁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