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碩迷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5章 首席之戰,這一定不是我寫的文,撲碩迷離,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明。
9.水晶光澤:油脂光澤。無論在拋光面上還是在破口都是如此。光澤,指寶石表面對光線反射的一種光學性質。水晶既不像星光藍寶石和星光寶石那樣反射出綺麗的星光形條紋,又不像月光石那樣發出淡藍色波形光彩,更不像乘歐泊石那樣閃爍著五顏六色。觀察水晶的光澤,可用手握著它,以燈光或窗戶投進來的光線看表面反射,透明水晶亮度與光澤強弱有關。
10.水晶折射率:1.544-1.553,幾乎不超出此範圍。——折射率,是當光由空氣中透入寶石晶體,併產生折射現象,其入射角正弦與折射角正弦之比值。
11.水晶重摺射率:0.009(最大),此值非常穩定。
12.水晶光性特徵:一軸晶正光性。
13.水晶色散:0.013。——色散是說寶石的折射率隨照明光的不同而有一定的變化。例如鑽石對紅光折射為2.405;對綠光為2.427;紫光為2.449。
14.熔點:水晶熔點為1713c。——其受熱易碎的特性,是在實驗時發現的。將水晶放在噴焰器的烈焰燃烤,除非有很好的保護,且慢慢冷卻,否則晶體容易碎裂。這一脾性,古人已摸透。
15.斷口:貝殼狀。——斷口也叫破口。它是指礦物被打擊後產生不規則的破裂,破裂裂面凹凸不平稱為斷口。根據斷口的形狀可分為貝殼狀和鋸齒狀。
16.常見顏色:無色,淺至深的紫色,淺黃、中至深黃色,淺至深褐、棕色,綠至黃綠色,淺至中粉紅。
紫水晶:淺至深的紫色。
黃水晶:淺黃、中至深黃色。
煙晶:淺至深褐、棕色。
綠水晶:綠至黃綠色。
芙蓉石:淺至中粉紅,色調較淺。
發晶:無色、淺黃、淺褐等,可因含金紅石常呈金黃、褐紅等色,含電氣石常呈灰黑色;含陽起石而呈灰綠色。
結構形態
1824年,一位叫弗裡希.摩斯的奧地利礦物學家,從許多礦物中抽出10個品種,經過科學實驗測出它們的
相對硬度,由此得出水晶硬度為摩氏7。儘管後來美國國家標準局使用、推廣更科學的諾普硬度測試器,但世界上許多國家的珠寶商,仍習慣於摩氏硬度表。
結晶完美的水晶晶體屬三方晶系,常呈六稜柱狀。二氧化矽結晶不完整,形狀可謂是千姿百態。當你到中國水晶城去瞧一瞧,可以大開眼界:除了常見的長柱狀外,還有似寶劍形,有的若板狀,有的如短柱形,有的像雙錐。有的小如手指,有的大如巨石;有的不足半兩,有的重達300多公斤。毛澤東主席的水晶棺最終選取優質天然東海水晶做原料,目前最大的一塊水晶也出自連雲港東海縣。
生長環境
多是在地底下、巖洞中,需要有豐富的地下水來源,地下水又多含有飽和的二氧化矽,同時此中的壓力約需在大氣壓力下的二倍至三倍左右,溫度則需在550-600c間,再給予適當時間,水晶就會依著三方晶系(hexagonal system)的自然法則,而結晶成六方柱狀的水晶了。
通常,在人為控制的理想環境中,即是物理、化學條件都符合上述條件的狀況下,水晶的生長速度約為每天0.8毫米(mm)。這也是許多人造水晶的實驗室、工廠的標準生產速度。由此所培養出來的
水晶,就是所謂的人造水晶(synthetic quartz),通常多切割為晶片(chips)供作電子、電腦、通訊工業用途;也有人稱為養晶(cultivated quartz, cultured quatrtz),雖是使用不同的名詞,其實講的是相同的東西。一般,工業用途的人造水晶,其厚度約需三厘米左右,即30mm,需要約40 天左右的時間來成長;若要供作珠寶業來磨成十厘米(100mm)以上的水晶球,通常約需120~180 天也就夠了。但是,這都是在人為控制下最理想的環境中,才有可能有這種速度,在自然界中,情形就沒有這麼樂觀,因為原料、水質、溫度、壓力等等的條件一直在變化當中,很難得達到理想狀況,通常都需要數萬倍、或是數百萬倍的時間,才能達到相同的成長。 這也是為什麼地質年齡動則以百萬年為計算基數,也是天然水晶(natural crystal)之所以珍貴之處。
正常的水晶在生長時,多可以發現和柱形尖端輘線平行的生長紋(growth lines)。由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