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碩迷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0章 最後一個任務,這一定不是我寫的文,撲碩迷離,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小勤奮好學,當時他看到視力不健的人很痛苦,但“單照”鏡之類又使用不方便。於是他就精心研製一種可常架在眼鏡上的鏡片。他經過反覆多次試驗,利用機械原理髮明創造了鏡片研磨機器—牽陀車。這種牽陀車,就是所謂古典法加工的水橙,是用腳踏轉動,採用礦石砂、白泥、磚灰等作研磨劑或拋光材料,把鏡片磨成凸凹透鏡,以適應眼屈光的需要,最後終於掌握了磨片技術。用天然水晶石磨製出鏡片。同時他又掌握了“對光”(驗光)的技術,按照人的年齡和不同的視力研製出老花、近視、遠視等品種以及各種光度的鏡片,並編制了一套“隨目對鏡”的原始驗光方法用以驗目配境。這樣就可以隨目配鏡,效果絲毫不差,戴在臉上也比較方便舒適,以適應各人視力的需要,這是我國自主驗光配鏡的開始。
後來,孫雲球又發明研製了不同用途的光學鏡頭,有百花鏡、鴛鴦鏡、放大鏡、多面鏡、幻容鏡等數十種之多。從此,孫雲球製造的眼鏡名揚各地。可惜,這樣一位有作為的技術人才,33歲就病逝了。但是他留下一部名為《鏡史》的科技著作.對推動後世眼鏡製造技術,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繼孫雲球之後到了清代乾隆、嘉慶年間,蘇州又出了一個製造眼鏡的人才,名叫褚三山.他進一步發展了製造眼鏡的技術,頗有影響。
由於蘇州出了孫雲球、褚三山兩位傑出的製造眼鏡的技術人才,從而推動了當時蘇州眼鏡行業的形成和發展。在1735年,蘇州已出現了專門生產眼鏡的手工作坊。
到了清康熙年間,眼鏡的製作與銷售已在北京、上海、蘇州、天津、廣州等地蓬勃發展。眼鏡已成了專門的商品。
行業順起
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西方的配鏡技術傳入我國,為眼鏡行業的崛起開闢了新的道路。清朝末年,首先是英國人約翰·高德(j。hngoddard),在上海開設了“高德洋行”,專營機磨檢光眼鏡。之後其他洋人接因而來。如託極司(tobim)開設了“明晶洋行”,英籍猶太人雷茂頓開設的“雷茂頓洋行”等。
至此以後,到1911年曾經在“高德洋行”工作的中國人籌資開設了“中國精益眼鏡公司”。由於精益眼鏡公司的開業,使我國眼鏡行業有了新的發展.特別是在驗光配鏡方面有了很大的改革:
1開始廢除了舊式店鋪沿用已久的“對光牌”驗光配鏡,採用了主客體相結合的驗光技術。
9淘汰了純手工操作製做鏡片的方法,設定了機械研磨加工裝置,發展了研磨技術,這時不僅能磨製各種不同性質、不同規格的鏡片,還開始自制式監製各類鏡框(架)。
3在檢、磨、割、裝、矯、制等技術方面,由於採用了一些國外的新技術和裝置,因而培養了一代製做眼鏡的專業人才,為我國眼鏡行業很快形成一支新的技術隊伍,打下了堅實基礎。
行業變遷
舊中國眼鏡行業的發展雖然初具規模,並且有了行業幫會或同工業會等行業組織,但是在其生產和經銷中均屬私人店鋪和家庭手工作坊,其產品大都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裝飾品,產量不多、價格昂貴,因而發展緩侵。特別是生產工業.直到解放前夕,全國生產眼鏡的廠家只寥寥無幾,都是一家一戶,生產工人多則十幾個人,少則一二人,而且生產工藝十分落後、產品質量低劣、品種單調、數十年一貫制。
新中國成立後,在黨的正確路線指引下,眼鏡生產開始由家庭小作坊式的手工生產,逐步到組織起來合作生產的小企業。如:北京在合作化和公私合營前,眼鏡工商業為數不多。
工業有近百戶小作坊,從業人員約有270餘人;商業共有39戶專兼營商店,從業人員不到300人,其中只有十家(即:精益、大明、東方、精明、昌明、四明、寶隆、劉明齋、孫泳良常記)。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眼鏡行業也得到大力發展。在工業方面,北京、上海、蘇州等主要產地均具有了一定規模的眼鏡生產基礎。如上海眼鏡一廠、上海眼鏡二廠、北京眼鏡廠、北京608廠、北京603廠、蘇州眼鏡廠等,已經成為我國眼鏡工業的大型骨幹企業,其規模均為近千人的國家中型企業。其產員數量質量及配套能力均居全國首位,有的產品則為市級或國家級優質產品,有的名牌產品多年長期出口.行銷全國,馳名中外。
另外,一些國防工業企業,儀器儀表工業也有部分企業轉向眼鏡行業生產加工,商業服務部門也不斷擴大或增加銷售網點和增添驗光配鏡l裝置、儀器。有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