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碩迷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08章 錯誤的推理,這一定不是我寫的文,撲碩迷離,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一百零八章錯誤的推理
狼在年前,甚至可能在
剪紙狗照片集錦(20張)
年前的亞洲東南部,就已經被人類從野生狼馴化為家畜,即狗來玩、打獵、看家護院。
狗起源於狼,已經得到了共識,但圍繞著具體的發源地和時間則是眾說紛紜。最早的狗化石證據是來自於德國年前的一個下頜骨化石,這些考古學證據支援狗是起源於西南亞或者歐洲,而另一方面,狗的骨骼學鑑定特徵提示狗可能起源於狼,由此提出了狗的東亞起源說。此外,不同品種的狗在形態上極富多樣性,似乎又傾向於狗起源於不同地理群體的狼的假說。僅靠考古學,是很難提供有關狗起源的可靠線索。
中瑞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研究了來自五大洲的654只狗,分析了它們體內一種透過母系遺傳的叫做“線粒體dna”的遺傳物質的鹼基排列後發現,這些狗擁有幾乎相同的基因。他們認為,人類與狗的友好淵源可以追溯到1.5萬年前,當時,東亞的人類首先開始馴化狼等動物,並在漫長的歲月裡逐漸把馴化的狗帶到了歐洲,甚至穿過白令海峽帶到了美洲。
之所以會認為是東亞人先馴化了狼,是因為東亞地區的狗的基因型別最為豐富,科學家透過基因測試推斷該地區應該就是狗的發源地,而不是過去人們一直認為的中東地區。彼得·薩沃萊南說:“許多早期的研究基於中東地區少量的考古材料,認為該地區是狗的起源地,而實際上,那裡只是馴化過其他的一些動物,而不是狗。”同時,透過和狼的基因的對比,他們認為1.5萬年前,由幾種不同的狼分化出了狗。
這項研究是由兩個國際研究小組齊頭並進地進行的。另一方面,美國和秘魯等國的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比較了南北美大陸和亞洲、歐洲的狗以及歐洲殖民者到達美洲大陸前就在拉丁美洲和阿拉斯加等地生存的狗的鹼基排列。發現拉丁美洲和瑞典的狗的部分基因都源於過去的歐亞狼。這部分基因在15世紀歐洲殖民者到達美洲之前就已在美洲家犬身上顯現。他們認為,狗在東亞起源並擴大到整個亞洲和歐洲,繼而在1.4萬至1.2年由美洲大陸的第一批定居者穿越白令海峽帶到了美洲。
狗的進化與澱粉消化有關:來自烏普薩拉大學的研究人員透過比較狗和狼的全基因組,揭示了在野生犬進化為人類最好的朋友這一過程中發生了許多的改變。不出所料的是,這些差異性區域有許多都影響了大腦,這或許可以解釋狼與狗之間的性情差異。此外,這一比較研究還指出了幾個與消化相關的區域,包括幫助分解澱粉的基因。
人狗相處和諧(7張)
研究人員表示,透過找到人類,食用人類的剩飯剩菜,狗有可能進行了自我馴化。以色列化石及遺傳研究將狗的馴化時期確定為大約1萬年前,與農業革命時期相吻合,那時人類從遊牧狩獵者轉變為在定居點耕作及生活。一些科學家們認為,狼被吸引到了這些早期定居點的垃圾場,以蔬菜和穀類植物剩飯菜為食。
在此之前的2005年,該研究小組釋出了完整的家犬基因組。在這個專案完成後,研究人員轉向在基因組水平上研究狗類的進化史。
研究人員對來自世界各地的12條狼,以及代表14個不同品種的60只狗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他們透過尋找狗與狼之間顯示最大差異的序列,或在犬種中保持一致而在狼中存在差異的序列,搜查了進化標記。最終拿出了一個包含36個區域,總共122個基因的名單。其中一半的區域包含腦基因。其中有6個區域,10個基因與脂肪和澱粉消化相關。具體來說,狗攜帶了額外複製的澱粉酶基因,相比於狼同類。此外,狗生成的麥芽糖酶-葡糖澱粉酶要多12倍,這是因為該酶基因發生了數個突變。第三種基因sglt1突變提高了腸道糖吸收蛋白質的功能。[1]
6習性編輯
食物習性
1.狗是肉食動物,以肉食為主,在餵養時,需要在飼料中配製較多的動物蛋白和脂肪,輔以素食成分,以保證狗的正
朱宣鹹版畫《狗》
常發育和健康的體魄。
2.狗的消化道比食草動物要短,狗胃鹽酸含量在家畜中居於首位,加之腸壁厚吸收能力強,所以容易和適宜消化肉食食品。
狗
3.狗喜歡啃咬骨頭。這也是原生態時撕咬獵物所留下的習慣。我們在餵養時要經常給它一些骨頭。(注意,最好不要用家禽的骨頭,那樣可能會刺穿狗的腸)
4.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