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碩迷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8章 真正的腹黑(二),這一定不是我寫的文,撲碩迷離,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雪崩。
和洪水一樣,雪崩也是可重複發生的現象,也就是說,如果在某地發生了雪崩,完全有可能不久後它又捲土重來。有可能每下一場雪、每一年或是每個世紀都在同一地點發生一次雪崩,這一切都取決於山坡的地形特點和某些氣候因素。
雪崩發生的多少跟氣候和地形也很有關係。天山中部冬季積雪和雪崩經常阻斷山區公路。而念青唐古拉山和橫斷山地經常發生的雪崩是供給現代冰川發育的重要來源之一。在這種地區選擇合適的登山時間就比較苛刻。與此同時,在我國西部靠近內陸的崑崙山、唐古拉山、祁連山等山地,降水量比較少,沒有明顯的旱、雨季之分,雪崩可能也就比較少,選擇合適的登山時間也就比較寬裕。另外,這些內陸山地相對高度較低,一般都在1000—1500米,故山地的坡度也比較緩和。而喜馬拉雅山、喀喇崑崙山相對高度在3000—4000米,甚至達到5000—6000米,故山地坡度較陡,發生雪崩的可能性和雪崩的勢能也就更大。
雪崩的發生還有空間和時間上的規律。就中國高山而言,西南邊界上的高山如喜馬拉雅山、念青唐古拉山以及橫斷山地,因主要受印度洋季風控制,除有雨季(5—10月)和旱季(11—4月)之分外,全年降水都比較豐富,高山上部得到的冬、春降雪和積雪也比較多,故易發生雪崩。此外,天山山地、阿爾泰山地,因受北冰洋極地氣團的影響,冬春降水也比較多,所以這個季節雪崩也比較多。
5三個區段
雪崩的形成和發展可分為三個區段,即形成區、透過區、堆積區。
雪崩的形成區大多在高山上部,積雪多而厚的部位。比如,高高的雪簷,坡度超過50-60度的雪坡,懸冰川的下端等地貌部位,都是雪崩的形成區。
雪崩的透過區緊接在形成區的下面,常是一條從上而下直直的u形溝槽,由於經常有雪崩透過,儘管被白雪覆蓋,槽內仍非常平滑,基本上沒有大的起伏或障礙物,長可達幾百米,寬20-30米或稍大一些,但不溼雪崩也許是最危險的,溼雪崩一般發生於一場降水以後數天,因表面雪層融化又滲入下層雪中並重新凍結,形成了“溼雪層”。 在冬天或春天,下雪後溫度會持續快帶升高,這使新的溼雪層不可能很容易就吸附於密度更小的原有的冰雪上,於是便向下滑動,產生了雪崩。溼雪崩都是塊狀,速度較慢,重量大,質地密,在雪坡上像墨漬似的,愈變愈大。因此摧毀力也更強。這種塊雪崩的形成區通常在坡度稍緩的雪坡上。因為陡坡上的粉雪(鬆散的雪)要幾乎崩完了,才會輪到相對的緩坡,發生塊雪崩。它的下滑速度比空降雪崩更慢,沿途帶起樹木和岩石,產生更大的雪礫。但一旦捲入塊狀的雪崩體中,就決不會有像遇到幹雪崩那樣幸運了。而且它一旦停止下來會立即凝固,往往令搶救工作十分困難。
幹雪崩夾帶大量空氣,因此它會像流體一樣。這種雪崩速度極高,它們從高山上飛騰而下,轉眼吞沒一切,它們甚至在衝下山坡後再衝上對面的高坡。一般而言,大雪剛停,山上的雪還沒來得及融化,或在融化的水又滲入下層雪中再形成凍結之前,這時的雪是“幹”的,也是“粉”的。當此種雪發生雪崩時,氣浪很大底層也容易生成氣墊層。探險隊遭遇此類雪崩時,人可以被裹入雪崩體中並隨雪崩飛瀉而下。 但是幹雪崩和粉雪崩對探險者致命的威脅相對較小。
1、雪板雪崩
不穩定且致命的雪板通常位於30至45度的開放坡面上-看起來很好的路線。通常由於體重的作用引發,發出“怦”的聲音,同時破碎。如果運氣好,發生在你的下面,但很大可能是破碎就在你周圍,裹挾著受害者。雪板雪崩也可能由自然因素引發,掃過數千尺,甚至經過平坦的路線。避免的方法就是大雪後呆幾天讓雪層之間凍結實(但危險的雪板仍可能存在很長時間)。走路的時候注意空洞的“怦怦”聲,這是不結實雪層的訊號。
2、松雪塌陷
通常位於更陡峭的路線上,這種路線雪板留不住。這種雪崩是可預測的。開始下
雪後雪坡就會崩陷。這種雪崩比較小,但是大的也很危險。最好的防範是,一旦看起來要下雪,就離開這種陡峭路線。如果下雪時在峽谷裡或陡峭的坡面上,就在有遮蔽的地方設保護,並且爬到雪流走的主要通道那一面。
3、溼雪下滑
是溼且重的表層雪崩,發生在春夏解凍或夏天的大風雪之後。相對容易預測,由於日照或0度以上的氣溫使雪變暖,一般發生在30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