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碩迷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0章 死而復生,這一定不是我寫的文,撲碩迷離,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一百三十章死而復生
一種在各地的宮殿、祠堂、陵墓中均可見到其揹負石碑的樣子。在龍子的各類說法中贔屓一般都排在九子之首。傳說贔屓上古時代常馱著三山五嶽,在江河湖海里興風作浪。後來大禹治水時收服了它,它服從大禹的指揮,推山挖溝,疏遍河道,為治水作出了貢獻。洪水治服了,大禹擔心贔屓又到處撒野,便搬來頂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贔屓治水的功跡,叫霸下馱著,沉重的石碑壓得它不能隨便行走。
贔屓和龜十分相似,但細看卻有差異,贔屓有一排牙齒,而龜類卻沒有,贔屓和龜類在背甲上甲片的數目和形狀也有差異。贔屓又稱石龜,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徵。它總是吃力地向前昂著頭,四隻腳拼命地撐著,掙扎著向前走,但總是移不開步。我國一些顯赫石碑的基座都由贔屓馱著,在碑林和一些古蹟勝地中都可以看到。民國二十二年《河南通志·睢縣採訪稿·袁可立墓碑》:"袁尚書可立墓碑,在城南四里許。碑高八尺,上蛟螭,下贔屓,高約丈餘,尚稱體制。"
吳橋碑林和一些古蹟勝
日前,河北省吳橋縣安陵鎮小齊村的村民們偶然發掘出5塊石雕,包括一對贔屓、兩塊碑額和一件石墩。初步鑑定,這些文物為明代寺廟遺存,對研究當地明清時期的風土人情和宗教活動有一定意義。
這些“寶貝”的發現很偶然。3月26日,小齊莊的村民們自發修路,來到村北頭的土崗上取土,沒想到剛挖下去1米多,就挖出了這5樣東西。這對贔屓身長約2米,寬1.3米,高約80厘米,是一雌一雄,每隻重約1000公斤。兩塊碑額方方正正,每面都雕刻著三條龍,形象生動,碑額正面中心刻有“重修法藏寺記”的字樣,另一面為篆書,字跡暫時無人能識別。贔屓和碑額均為青石雕刻。
吳橋縣文物保管所負責人楊雙印介紹,這一地區曾建有寺廟,名為法藏寺,據推算始建於唐朝,最後一次修繕在明代。根據《吳橋縣誌》記載,法藏寺毀於清光緒年間,僅留臺基。楊雙印介紹,贔屓和碑額可能是該寺廟功德碑的一部分。該寺廟臺基全省文物普查中已被列入文物保護點,已發現的遺存已按照相關程式上報上級文保部門,等待進一步發掘。
2013年10月17日從山東省青州市博物館獲悉,日前在該市偶園街施工過程中,施工人員從偶園街南側發掘出土了一尊大型贔屓,經青州市博物館相關人員鑑定為明代贔屓。
饕餮
中國的神話傳說中,龍是華夏民族的圖騰和信仰。龍是一種神異動物,具有蝦眼、鹿角、牛嘴、狗鼻、鯰須、獅鬃、蛇尾、魚鱗、鷹爪、九種動物合而為一之九不像之形象。華夏民族的先祖炎帝、黃帝,傳說中和龍都有密切的關係,“黃帝龍軒轅氏龍圖出河”(《竹書記年》),相傳炎帝為其母感應“神龍首”而生,死後化為赤龍。因此中國人又稱龍的傳人。
當然,龍有很多種分類,如青龍、應龍等。傳說龍性淫,故而與其它生物生出九種不同形態的孩子。在今看來,九為虛數,龍生九子是言其多;九子其實是生命傳承中的變異。[1]
2懷麓堂集
編輯
《懷麓堂集》與龍生九子
李東陽的《懷麓堂集》是較早記錄“龍生九子”的。
梁海燕裝置藝術龍生九子(3張)
“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囚牛,平生好音樂,今胡琴頭上刻獸是其遺像;睚眥,平生好殺,金刀柄上龍呑口是其遺像;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蒲牢,平生好鳴,今鐘上獸鈕是其遺像;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獅子是其遺像;霸下,平生好負重,今碑座獸是其遺像;狴犴,平生好訟,今獄門上獅子是其遺像;贔屓,平生好文,今碑兩旁文龍是其遺像;螭吻,平生好呑,今殿脊獸頭是其遺像。”李東陽按圖索驥,講了九個。九其實是概數,據我所知,數得上的就有10多個,如饕餮、椒圖他就沒提到。饕餮就是那個老也吃不飽的餓死鬼,椒圖是大門門環上的影象,但霸下與贔屓又似乎是一回事。所以那個馱墓碑像烏龜的贔屓,在李東陽眼裡又變成龍紋,而碑座獸竟是霸下了。還有,那嘲風和螭吻都在房頂上,怎麼就沒打鬧起來。但不管怎麼說,這九個或十多個太子爺還是有些凡人相,各有所好,各有性情,各有缺點,各有所司,比他們的老爸們更像人更有人間煙火氣。
終於看到梁海燕的新作:一排九個大小一樣的龍兄龍弟,琉璃質、玉質,白的、紫的、黑的,煞是活潑可愛。
先飽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