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水三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部分,皇帝、文臣和太監,擊水三千,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元璋從來沒想過找一個性格像自己的兒子接班(朱棣性格最像朱元璋)。當太子先自己而死後,太子還有一大串同父異母的弟弟,而且已成年,完全可以按長幼再選一個人做皇位繼承人。而朱元璋偏不這樣,立太子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死後把皇位隔代傳給孫子,而且怕那些如狼似虎的叔叔造反,遺詔他們留在封地別動,不要進京奔喪。朱元璋這樣做,一個最合乎邏輯的解釋就是:他一定要把皇位傳給自己和馬皇后所生的後裔。奪了侄兒皇位的燕王朱棣,也稱自己是老爸和馬皇后所生的兒子,《明史》中也是如此記載。而後來的史家如孟森等人,經過詳細的考證,這朱棣是朱元璋和其他妃子所生,甚至有人考證為俘虜來的高麗妃,朱棣得天下後,篡改了皇家檔案。朱棣這樣做正是因為心虛,從另一個角度證明馬皇后的地位。

劉邦和朱元璋,都能讓糟糠之妻享受到男人成功帶來的富貴,不是因為他們兩人品德多高尚,而是當時納妾的制度和文化能給這些成功男人在情慾方面得到公開的補償,如此反而保護了糟糠之妻的利益不受損害。

朱元璋的忌諱詞

中國人避皇帝或長輩的名諱,不知從何時起。不過直到今天,對長者、尊者直呼其名都是不禮貌的。農村小孩之間罵架,互相指著鼻子叫對方父母的名字,便是一種侮辱對方的精神勝利法。過去的人在自己文章中不得以需要祖輩、師長的名字時,總是稱“諱某某”。不過屈原在他的《離騷》中說到:“朕皇考曰伯庸”,而不說“諱伯庸”,他也不用像林黛玉那樣,寫母親的名字“敏”時,故意缺筆。是否當時名諱之規矩還不是很盛行?

也許,在古人的心目中,名字和生辰八字有著特殊的魔力,和這個人的生命狀況息息相關,所以巫師作法,詛咒一個人,就會做一個小人,寫著那人的名字和生辰,然後惡毒地行法,比如《紅樓夢》中的馬道婆受趙姨娘委託,如此來對付王熙鳳和賈寶玉。

在古人的心目中,人的地位越高,權力越大,他的名諱越是碰不得,而那些沒什麼勢力的老百姓,除了自家孩子,別人直呼其名他也無可奈何。皇帝富有四海,全國百姓都是他的子民,因此避皇帝的名諱範圍最廣,皇帝的名字,簡直就是老虎屁股,摸不得。

歷朝歷代,最大的敏感字眼,便是皇帝的名字。除此之外,其他的敏感字、敏感詞並不多,秀才們做文章時,只要留心別去碰聖上名諱這個大地雷,不用煞費苦心給更多的詞找一個替身。

可是到了明代,就不一樣了。出身貧苦的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後,忌諱就格外多了起來。除皇帝的名諱外,許多詞也是犯大忌的,那些舞文弄墨的人搞不好就會掉腦袋。

朱元璋早年參加郭子興的隊伍,靠殺人放火而起家,因此特別忌諱人家拐著彎子罵他是“賊”,他對“賊”字的警惕簡直到了神經過敏的地步。浙江府學教授林元亮給人當槍手,寫上表叩謝聖恩,中有“作則垂憲”。福州府學訓導林伯璟提按察使撰賀冬表,文中有“儀則天下”。常州府學正孟清也是替上司捉刀,賀表中有“聖德做則”。這洪武皇帝大概當時講的老家濠州方言,“賊”和“則”同音,懷疑是諷刺他做過賊,便將這些拍馬屁的人全部殺死。他年輕時當過和尚,因此也忌諱別人提起他這段自認為不光彩的歷史,臣民們的上表中不許有和“僧”音相近的字,否則就會龍顏大怒,殺意頓起。因此那時候連“醫生”都改成了“醫士”。而且他這種忌諱擴大得讓人摸不到邊,一個人上表中有“取法象魏”,他念成“去發”,去發不是當和尚嗎?又是諷刺老子龍潛時當和尚那段經歷,沒說的,讓人把這人推出去“咔嚓”一聲砍掉。

說白了,朱元璋這心理和阿Q沒什麼區別,因為自卑、因為不自信,總懷疑別人瞧不起他,哪怕打下了花花江山。阿Q因為頭上有癩瘡疤,便忌諱別人說“癩”以及一切近於“賴”的音,直至忌諱說“光”、“亮”。別人犯了他的諱,力氣小的他就打,口拙的他就罵。可這樣一個流浪漢,一般的人不把他放在眼裡,連王胡、小D這樣的人也敢公然冒犯他的忌諱,他只能肚子裡罵娘。要是他和朱元璋一樣當上皇帝,有無限的權力,估計王胡、小D之流都得死。

朱元璋的忌諱太多,多得連老百姓取名,都不能用某些字,如“天、國、君、臣、聖”等等,甚至“博士、大官、太醫”也在禁止取名的範圍之內。這麼多的敏感詞可把那些做大臣的嚇壞了,這拍馬屁風險太大了,搞不好把身家性命丟了。可馬屁文章又不能不做。禮部官員斗膽懇求皇上,下一道表式,規定哪些字、詞不能用,讓臣民心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那年還好嗎

上網找工作

有道昏君

炒作

安辰一若

散發弄舟

鳳在蒼穹

閃啊閃

撞破殘疾學霸的秘密後

罄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