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部分,民國那些人,京文,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到“我寧可去跳珠江,也不批判孔子”,能不為容庚動容麼?至於“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了!”和“中文系不培養作家”的名言是誰說的,翻翻這本書就知道了。

從“鉤沉”中可以體會到發現的快樂,而這種發現的價值同樣不可低估。書中一篇《丁文江:出山要比在山清》裡提到,徐霞客在中國的知識譜系中原本並無太大影響,正是由於丁文江多年努力,才把徐霞客的著作從湮沒無聞中“挽救”出來,從而成為現代中國的思想資源。而百柯透過“鉤沉”挽救的這些人、史、事、言,相信也會成為當下中國的思想資源。

在體會發現的快樂與價值的同時,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尷尬境遇橫亙在讀者眼前——這裡幾乎所有人都有著一個明顯的半生分界,正像《張伯苓:巍巍乎南開大校長》所說:“與他一生大部分時間‘愈挫愈奮’的虎虎生氣相比,其晚境之淒涼無奈,適成兩極。”細心而有考據癖的讀者(比如我)還注意到這樣一個細節,同樣寫金嶽霖,見報時的題目是“發展的邏輯”,而在本書中則變成“斷裂的邏輯”,我相信這是一種原汁原味的恢復,的確,“斷裂”比“發展”更恰切,因為金先生在新舊時代的轉變“缺乏合理的邏輯過程”。還有百柯寫清華校長時提到的“梅傳統”和“蔣傳統”,同樣引人深思。讀到這樣的“斷裂”,總不免發出長聲浩嘆。當詩人激動的歡呼“時間開始了”的時候,也許同時意味著一些人的時光停止了。

書評:發現那些真人(2)

感謝百柯,為我們拂去了煙塵,接續了那段歷史。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當代作家“重新發現”喬伊斯、普魯斯特、艾略特,並從中找到靈感和文學偶像。其實,早在30年代,施蟄存主編《現代》雜誌就介紹過這些人,可見當時的《現代》與世界文藝潮流是同步的。

五十年一個輪迴,還好,我們又上路了。

書評:妙採紛呈的歷史活劇

――讀徐百柯先生的《民國那些人》

文/流年

說起離我們不到百年之遙的民國時期,大家都有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民國時期距我們不遠,但由於受時代的影響,在某些時期對民國人物的講述是有所側重的,有些事情和人物是避而不談的,或者脫離了歷史中的真面目,成為我們心中一些扭曲的映象。所以,關於那些人的真實面貌,甚或真實性請,我們已經漸漸淡忘。

然而民國,這個我國從舊的封建制度中走出來的時期,新舊思想、中西思想在此交匯碰撞,中國的舊文化,西方的新思潮交融在一起,形成五彩斑爛的眾多色彩,構成獨有的“民國特色”,也造就了民國那批獨有的“真名士”。

民國是個亂世,亂世中人們往往更多地注意那些“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的“總統”們,那些擁兵割地,耀武揚威、吹鬍子瞪眼的“大帥”們,所以關於民國中軍閥政客的書籍也相當的多。但是關於民國的文人以及其他行業的一些知識分子們,敘述的就不是太多。而在《民國那些人》這本書中,名校校長,文章報國的報人,埋頭學問、以學術報國為天職的知識分子,以及在世介面前代表中國的外交家、金融界的精英等等都活靈活現地浮於紙上。

有時候覺得民國時期比較像兩晉時代,雖然都是戰火紛飛,鮮血塗滿的亂世,但是還是有好多可愛有趣的人和事。像《世說新語》中記載的那些魏晉時的人物,都個性十足,成為千古佳話趣談。

看了《民國那些人》這本書,越發覺得類似於民國時的《世說新語》,書中那些人和事,透過徐百柯先生的精心剪裁,給我們帶來一場眾味橫陳,回味無窮的精神盛宴。孔子式的物理學家吳大猷、工楷寫耶穌的趙紫宸、以身殉報的林白水、不修邊幅的名教授曾昭掄等等,這些民國的學界精英們的所為,好像也確實極類似有著魏晉風骨的那些人物。他們是學富五車的知識精英,但為人處世卻有時候像天真無邪的孩童,他們對待學術擁有無可遏制的熱忱,對於世事,常有驚世駭俗的作為,對待強權暴力,卻是傲骨錚錚,強項不屈,這樣的人,可愛可敬可嘆可歌。

其實正是這些人,擔負起新舊文化交替的重任,他們既是傳統文化的守護者,又是新思想的開拓者,他們的經歷也是坎坷多難,但卻始終無法改變他們心中的執著,他們的學識、情趣,風度、胸襟,讓現在的我們看了不時有高山仰止,甚至自慚形穢。

民國人物燦如星斗,駁雜紛紜,既好寫又不好寫。說是好寫,是因為民國時的材料還是比較豐富的;而不好寫,正是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重生九八做星嫂

李一一

[網王]立海大的撿球替補

嬌綠

妖女修仙錄

無組織

甜心栽跟斗

閃啊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