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部分,個人內心想法的忠實呈現:微反應,兩塊,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激微反應”。它是人們在受到有效刺激的一剎那,不由自主地表現出的不受思維控制的瞬間真實反應。如果要為“微反應”這個心理學領域的新詞找個外國前輩詞彙來對應的話,那它的英文原文應該是“Micro…expressions”(通常譯為“微表情”)。

隨著美國電視劇《別對我說謊》的迅速普及,“Micro…expressions”一詞已被很多國人所熟知。這個詞並不是電視劇生造出來的,在美國保羅·埃克曼教授的若干著作,如《情緒的解析》《說謊》等書中就已得到廣泛應用。根據上下文,埃克曼教授確實用它來指面部微表情(時間非常短的或不充分的面部表情),用於判斷被測試人的真實情緒,可用於測謊。

但是,透過查詞典可知,“expression”一詞的中文意思不僅僅指表情,而是涵蓋了表達、表現、詞句等多種意義。而分析一個人的真實心理狀態,也不應當僅僅限於面部表情,應當透過觀察並分析表情、肢體動作、語言意義等被測試人的表現,才能全面判斷。因此,我們在這裡使用“Micro…expressions”一詞,其內涵就不僅僅限於面部的微表情,此處的“expression”一詞更適合於翻譯為“表現”。

表現就不能是故意的嗎?憑什麼用來判斷心理狀態,甚至還能用來測謊?

研究表明,大部分人體的動作表現都是可以進行主觀控制的,當然也有極少數例外(如瞳孔)。但是,因為人的動物性,在受到刺激的時候所作出的第一反應(各種表現)卻不太容易作假。在刺激有效的情況下,被測試人的最初瞬間反應絕大多數都是不受思維控制的,真實可靠。當然,這些反應很快就都被控制和修正了,且動作幅度很小,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只著重研究微小瞬間反應的原因。

因此,要想讓被測試人表現出真實的心理狀態,需要一個前提條件,即有效的刺激。鑑於針對“有效刺激”的研究與針對“表現”的研究同等重要,不可缺少,我們最終決定用“反應”一詞來涵蓋“刺激—表現”這個完整的過程,並把全部的內容提煉成一個詞,中文叫做 “微反應”,英文叫做“Micro…expressions”。

嚴格來講,“微反應”是個廣義的“大詞”,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微表情”,屬於“面孔微反應”;二是除了表情以外的,其他能夠對映心理狀態的身體動作,也就是常說的“小動作” ,可以彆扭地稱為“微動作”,屬於“身體微反應”;三是語言資訊本身,包括使用的詞彙、語法以及聲音特徵,稱為“微語義”,屬於“語言微反應”。

但同時,“微反應”在通常漢語語境下,又會讓人直接聯想到身體的動作反應,即前面列舉的第二個方面的內容“微動作”。所以,“微反應”從這個角度講,也可以作為一個狹義的“小詞”,以便更貼近普通人的理解。

這本書中致力探討的,是“身體微反應”,簡稱“微反應”(狹義)。關於微表情和微語義的內容,將會陸續專門撰寫書稿探討。

人具有的8種微反應

在本書後面的章節中,我們將為你解讀人所具有的各種微反應,其中:

凍結反應(第3 章),是人在受到意外刺激時的第一反應。突如其來的刺激,會讓人瞬間出現短暫的停頓,用來看清狀況,判斷對策。如果在一個問題後,對方出現瞬間的行為停滯,說明這個問題讓對方感到意外,意外的刺激是打破對方心理防線的有效手段;

安慰反應(第4 章),是人受到負面刺激(批評、壓力、否定等)後可能出現的反應。安慰反應在說謊的時候尤其常見且明顯,因為說謊是迫於某種壓力而進行的行為。如果對話的情境可以確定存在某種壓力,那麼安慰反應可以對映出此人當時的內心狀態——不舒適;

逃離反應(第5 章),是人感受到厭惡或恐懼的時候會產生的反應。如果面對的刺激具有威脅性(可能傷害到自己),而自己又沒有改變局面的信心,則會出現逃離反應。遠古時代的逃離是跑,現代社會的逃離則多數比較隱晦。出現逃離反應,可以判斷出行為人內心對刺激源所持的負面心態,厭惡或恐懼;

仰視反應(第6 章),是對自己能力高低、地位差異、勝敗預測、優劣定位進行判斷後的反應。進化積累的本能,使得人會仰視比自己高大的物件,蔑視比自己矮小的物件;反之,人也會本能地儘量抬高自己的身體以期建立優勢,也會在認慫的時候,把自己的身體放低。所以,觀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極樂

一意孤行

天降仙妻:這個宅男是我的

司徒止寂

四合院:阿瞞看了直點頭

進擊的白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