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來悟去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0部分,全球化為什麼可行,悟來悟去,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速增長後就出現了後面描述的事情。

如果條件允許,中國也將走上同樣的道路。然而,如果政府限制勞動力自由進入現代工業,或者工資被提前推高(如現在正在發生的那樣),則將導致中國最後出現二元化的經濟:少數有特權的人享有較高的工資,但現代經濟部門的發展會受到限制,總體的生活水平也低於理想狀態。由於中國對勞動力流動實行限制,這很可能發生。也是沿海地區和內地居民的收入差距繼續擴大的原因之一。但總之,我們仍然可以確信,真實工資水平和人均生產率之間的關係依然成立,要麼是真實工資和生產率在長期保持緩慢的增長,要麼是真實工資和生產率都快速提高。

如果說發展中國家在製造業方面並不具有那麼壓倒性的優勢,那為什麼在過去30年裡,發達國家的非熟練工人和半熟練工人的理想的製造業工作機會大幅度萎縮呢?從1970年到2000年,美國共損失了250萬個製造業崗位,製造業在總就業中的比重從26。4%下降到了14。7%。英國的製造業就業崗位在1970~1998年之間減少了350萬個,在總就業中的比重從34。7%下降到18。6%。英國的情況可以說比較極端,但其他國家的大趨勢也是相似的:德國的製造業就業比重在1970年為39。5%,相當高,到了1999年已經下降到24。1%。

蟲工木橋◇。◇歡◇迎訪◇問◇

第45節:外貿帶來的傷害(4)

為了理解過去二三十年發達國家的製造業就業人數的絕對減少,以及相對比重的下降,我們必須尋找最根本的原因。在理論上,就業數量取決於產出和生產率的變化趨勢。如果勞動生產率的增長速度超過產量的增速,就業量就會減少。如果製造業的生產率的增長速度顯著超過其他行業,那麼不管就業崗位的絕對數量如何變化,這些製造業部門的就業人數的比重都會下降。接下來,產量則取決於需求的增長和貿易收支的變化。如果貿易收支嚴重惡化,即使對製造業產品的需求仍然在增長,國內的產量依舊可以下降。

那麼實際情況如何呢?美國著名的關注貿易領域的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計算出,美國製造業的貿易逆差的上升,大約可以解釋製造業產值在GDP中的降幅的1/4(從1970年的25。0%下降到2000年的15。9%)。2001年,美國製造業部門的貿易赤字達到了3 000億美元,接近GDP的3%,其中有1 650億美元來自發展中國家。然而,歐盟國家在製造業領域總體而言卻有著1 200億美元的盈餘,其中對發展中國家的盈餘為500億美元。因此,外貿導致美國對製造品的需求的增長和國內產出之間出現了缺口,但對歐盟而言卻不是這樣。在歐洲,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製造品貿易對於歐盟的製造業就業機會的影響,主要取決於進口產品和出口產品的勞動力密集程度的變化。或者說,如果與發展中國家維持貿易平衡,有利於提高製造業的生產率,勞動力密集型的產業會緊縮,資本密集型的製造業會擴張。這對歐盟自身是有利的,因為與其他提高生產率的措施一樣,這可以提高歐洲人的潛在收入水平。唯一的要求就是勞動力市場要發揮重新配置資源的作用。

讓我們來仔細看看產量和生產率的關係。在1973~1995年間,美國製造業部門的勞動生產率每年提高2。5%,而對於整個商業部門來說,勞動生產率的年增長率只有1。5%。其他所有發達國家也存在類似的差距。因此很自然地,相對於整個商業部門來說,如果兩個部門的產量增長速度相當,製造業部門的就業將會萎縮。此外,高收入國家的人們花在製造品上面的支出份額在減少,而服務消費的份額在增加。於是,對於製造品的需求的放緩以及生產率相對更快的增加,共同導致製造業的就業人數的比例在未來還將繼續下滑,這與貿易收支無關。

我們來討論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某個經濟體在初期的製造業就業比重為15%;製造業的生產率每年增長2。5%,而其他產業的生產率每年增長1。5%;對於製造品的需求每年增長2。0%(真實價格計算),其他產品(以服務為主)的需求每年增長2。5%;該國的製造品和服務的外貿收支都保持平衡。在這樣的假設條件下,經過25年之後,該國製造業的就業比重就會下降到11%,在50年之後下降到8%,100年之後下降到4%。簡單地說,農業的今天就是製造業的未來。

。▲虹橋▲書吧▲

第46節:外貿帶來的傷害(5)

如果認為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隨身空間鄉村小神醫

郭家七叔

開局一個金錢掛

晨鍋鍋

愛上天使

卡車

圓心

紫色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