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部分,六道教主,小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所以價格不貴一樣,只要不是缺心眼的二百五,就不會再好意思往死裡砍價。
在今天之早上前,嶽鼎興許會有些提防,可現在刺客已死,護衛任務已然結束,他也沒興趣去猜測對方是否就是那名買兇者,反正一切塵歸塵,土歸土,再計較這些也毫無意義。
放下心結後,兩人暢談無阻,賓主皆歡,嶽鼎有些明白那些自詡風流的文人sāo客為什麼總喜歡進這些風月場所,擯棄賣肉嘗腥不談,像這樣同美人喝酒交流,談天說地,確實很容易讓人放縱心情,忘卻煩惱,就像是真的有了一位紅顏知己。
飲至最酣時,愛蓮開口請教道:“我最近因修行遇上瓶頸,想起當rì師太教誨,便去尋了些佛經,希望能以佛理掃清心頭迷障,卻遇上一物不明,敢問嶽少俠,佛經上常言修行需持功德,可功德一物,縹緲無蹤,不能視不能聞不能觸,功德究竟在哪裡?”
嶽鼎沉默片刻,舉起手來,以掌心相對,示意道:“這是功德。”
接著他又反轉手,以手背相對:“這也是功德。”
愛蓮皺眉思索片刻,美人顰目,自有一股顧盼生姿之sè,可惜最後仍是搖頭不解:“可否詳細說明,我若捐錢在縣上建一座寺廟,可得功德否?”
“毫無功德。”嶽鼎見她仍是一片迷惘,便知是入了知見障,嘆了一口氣。
這跟人是否聰明毫無關係,有些人不讀書,不識字,天生笨拙,但在佛理上卻能舉一反三,一法通,萬法通,這就是常說的慧根。有些人能過目不忘,幼童時就能斷識萬字,可於佛理上卻是一塊榆木疙瘩,怎麼也教不明白。
他只好詳細解釋道:“相傳達摩祖師東渡中土神洲,當時的梁武帝得知後,派人到南海來專程迎接,期望能弘揚佛法,普度眾生。他一心欽慕佛法,發菩提心,興隆三寶,造廟度僧,佈施結緣。每隔五里地方,就造一座寺,每隔十里地方,就造一所庵,度很多善男信女去出家做和尚、當尼姑,而且對於佛學也是非常jīng通,因而自認很有功德,卻被達摩一語道破,告訴梁武帝他的所作所為毫無功德。”
愛蓮疑惑問:“為什麼?”
“因為他只知道著相事修,追求人天福報,不知道離相妙修求證佛果菩提。達摩祖師直指出‘只是人天之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看來雖有,實在沒有。’”
“那到底什麼是真正的功德?”
嶽鼎哈哈一笑:“這問題梁武帝也曾問過,當時達摩答曰‘清淨智慧是微妙圓融,本體空寂,無法可得,如是功德,絕對不是世間上有為之法所能求到’。梁武帝不知正法,造寺度僧,佈施設齋,名為功德,實為求福,福德並非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他見對方露出思悟的表情,便知是摸到了邊緣,繼續道:“後來梁武帝得志公禪師指點,自愧有眼不識泰山,便派人去追。達摩大師剛走到江邊,回頭見有許多兵馬追趕而來,便隨手就折了一支蘆葦,擲在江中,腳踏蘆葦渡江,揚長而去,這就是有名的一葦渡江。
早期禪宗強調不立文字,意在不立名相。所追求的是‘一路所問,千聖不傳’的第一義,這種義是離一切語言文字相、心緣相、分別相。須知語言文字只是作為所顯義理的媒介,真正的義理是不可以語言文字來用表達的,故佛教提倡依義不依語,破除對語言文字上的執著,所謂不立文字,即依此理而成。”
說完後,他便自顧自的在那飲酒。
驀地,愛蓮雙眼一亮,cāo起旁邊琵琶,隨手撥了幾下,拊掌笑道:“南臺靜坐一爐香,終rì凝然萬慮忘。不是息心去妄想,都緣無事可商量。”
嶽鼎配合著詢問:“什麼是功德?”
“笑是功德,哭亦是功德。坐著是功德,站著亦是功德。”愛蓮回答時雙目一片清明,毫無迷茫之sè,仔細觀察甚至能看見一顆蓮花種子正在發芽。
但嶽鼎知道,她還沒有悟,因為道理是別人指出來的。
學得了知識,便失去了領悟的機會,知道的東西多了,領悟的東西就少了。
撇開買兇嫌疑不談,他知曉眼前之人為洛紅樓付出了許多心血,尤其是在成為股東後,為那些悽苦的失足女子提供了生活保證,以種種契約條例,讓她們能安享晚年。
要知道底層的風塵女在年老sè衰之後,往往會被青樓無情的拋棄,晚年落得孤苦伶仃,無人瞻仰的下場,而即便如此,也無人同情,旁人只會指著她的過去,罵她是罪有應得,活該如此。
就衝著這一點,他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