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十三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25章 張三多(求訂閱),拼搏年代,白色十三號,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說出來往往很驚人。”
呂冬順著他的話問道:“比如?”
馬明舉了個例子:“乾隆與華盛頓是同一個時期的人物,他們都死於1799年。”
“真的?”呂冬感覺不對:“為什麼我覺得一個是古代人,一個是現代人?”
馬明說道:“這是真的……”
他又滔滔不絕的說了一大通。
呂冬充分擔當起了聽眾的重任。
說著歷史和考古,呂冬又想起之前想到的事,一個因為他的出現而改變的事情。
洛莊漢墓到這都沒出現!
因為這一墓葬群就位於呂家村去縣城的主幹道旁邊,曾經他下了高中整天在縣城瞎胡混,來來回回都要經過發掘現場,所以有些印象。
那時候大水衝過呂家村,一路往南走,導致封土堆浸泡倒塌,水落下去以後,部分夯土層露出來,招來了盜墓賊,等到相關保護單位發現,盜墓賊已經打洞偷東西跑了,青照縣只能進行保護性發掘。
結果,盜墓賊挖開的只是眾多陪葬中很不起眼的一個,隨著發掘進行,很快驚動了省市級的博物館,據說後來國家派了專業隊伍下來。
別的呂冬不太記得,只記得發掘出大批編鐘和編磬。
去年的洪水,沒有沖垮呂家村大堤,自然談不上衝到南邊來,那片地還好好的躺在那裡。
要不是馬明說到考古,呂冬根本想不起這些來。
呂冬邊與馬明聊著,邊想這事,那邊經常走,地好好的,還有人種著,這要跑去上報,根本就說不清楚,屬於自找麻煩。
如果沒有盜墓賊發現,先人的遺體和東西,繼續躺在地下,是不是好點?
呂冬突然冒出這麼個想法來,他這方面見識和文化都嚴重不足,也做不出合理的判斷。
但現在是不可能上報的,不容易說清楚。
於佔龍打完電話回來,看到呂冬和馬明相談甚歡,說道:“呵,你們聊的挺投機。”
呂冬接話道:“我對古文物和歷史挺感興趣,馬明給我說些基礎知識。”
家裡以及周圍的人,一些讓去從商,一些讓去從政,還有一些讓去參軍,對考古沒任何興趣,認為這是不務正業,馬明碰到一個願意聽他說聽他講的,心情也不錯:“考古,是一門嚴肅的學問!”
這話沒錯,但當考古課題與張宗昌和打油詩聯絡在一起,就有那麼點不嚴肅了。
不管怎麼說,見到倆人聊到一塊去,於佔龍還是樂見其成。
上一代,也樂於見到下一代能像他們那樣,互幫互助。
時近中午,馬主任回到客廳,很快開飯。
四個人倒也有說有笑,呂冬偶爾也說些呂家村的發展和趣事。
馬明還專門跟呂冬互換了手機號,青照是個古縣城,有不少古建築,馬明雖然在省大老校區,但也去過青照,聲稱做完張宗昌與打油詩這個課題,就去青照找呂冬,讓他帶著去看看那些歷史古蹟。
比如傳說中李清照的故里。
青照最有名的歷史文化名人無疑就是這位一代詞宗。
就像所有名人的故鄉總有爭議一樣,圍繞著李清照的爭論同樣不少,像泉南就想讓李清照的家安在市區。
你跟我搶李清照,青照就跟泉南爭辛棄疾。
據說兩邊的文化界一度鬧的不可開交,根據坊間小道訊息,兩邊磋商之後,最終給兩位名人安了家。
泉南不跟青照搶李清照,青照絕口不再提辛棄疾。
告辭離開的時候,於佔龍單獨叫住呂冬,叮囑幾句:“做生意一步步來,別太著急,打好基礎是關鍵。還有,不用縮手縮腳,擔心些有的沒的,別的我不敢跟你保證,起碼能讓你有個相對公平的從商環境。”
呂冬不是馬明這樣還在上學、又沉浸在自己專業裡的學生,明白這話的份量,說道:“是。”
馬主任又說道:“沒事常來玩,下次帶女朋友過來。”
呂冬笑:“嬸子,以後我就常來麻煩你了。”
馬主任也笑:“不麻煩,有個年輕人,家裡也不冷清。”
馬明戴好頭盔,騎上摩托車,先走了。
呂冬隨後上車離開,開車去泉南路的時候,忽然想到個事,這就快到聖誕節了,雖然他對洋節沒啥興趣,但人在大學城裡面,不可能不受影響。
一個人怎麼都好說,有女朋友就不一樣了。
呂冬想了一路,來到泉南路上,專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