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十三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2章 人力有時盡(求訂閱),拼搏年代,白色十三號,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賣掉了,還有些盼著能漲價,起出來拉回家存著,行情越發低,越低越不捨得賣。”
李會計搖頭:“農民掙個錢太難。”
呂振林早已對呂冬另眼相看,說道:“你在大學城市場上,多留點心,遇到收蔥的販子多問問價,有合適的就領回來,咱村還得十幾萬斤,賣不出去,過年都過不好。”
呂冬應道:“曉得。”
回到老街去搬貨,呂冬也在思考這個問題,老街上種蔥的人也不少,沒賣掉等漲價的大有人在。
像七嬸,就種了兩畝地。
呂冬搬著貨,多少想有用的資訊,後來青照種植大蔥面積更為廣闊,產量也更大,但價格總體還算穩定,一方面是規模化種植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好像是開啟了一個新市場。
緊鄰太東的海外市場。
呂冬仔細回想,曾經好像不止一次聽人說過,太東大蔥後來走出口的很多,加上政府的補貼和最低價保險打底,種植面積一直在擴大。
他聽人講過一個不知道真假的事,說是青照產蔥大村的一人去日本旅遊,在機場免稅店看到一包裝特別精美價格又不高的長方形包裝盒,就當紀念品買了回來,回村有認識英文的人發現上面寫著“美德印茶恩娜”,趕緊拆開一看,裡面六根剪掉蔥葉的大蔥,拿出來咬一口嚐嚐,味道特正宗,絕對青照蔥!
這從側面說明青照蔥開啟了日韓市場。
進出口貿易不是一般人能做的,全青照就沒個正規的大蔥貿易公司或者合作社。
呂冬回大學城的時候就在想,不知道現階段有沒有做大蔥出口貿易的公司,但他這方面一片空白。
或許可以問問老杜?老杜家裡從商的,不知道認不認識這方面的人?
問問再說。
呂冬回到大學城,跟喬衛國一起卸完車,去公用電話亭給杜小兵打了電話,杜小兵不出所料的在藝術學院泡著,接到電話沒多大會,就來了市場這邊。
“老杜,咱這成24小時保姆了?”呂冬遞給他一個馬紮。
杜小兵坐在呂冬對面,說道:“哪有這麼誇張,頂多12個小時。”
呂冬問道:“這都快半年了吧?還不鬆口?”
杜小兵文縐縐說道:“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他看眼攤子,發現呂冬的桌子佔了兩個大攤位,問道:“賣豆腐腦的姑娘不幹了?”
“準備結婚,所以不幹了。”呂冬轉到正題上:“老杜,你泉南人,人面廣,認不認識搞進出口貿易的?”
他大致跟杜小兵說了下大蔥的事。
杜小兵搖頭:“我問問堂姐。”他這人說做就做,掏出手機就打電話,一會結束通話,說道:“我堂姐找人問去了,一會回電話。”
呂冬問道:“借給你錢的堂姐?”
杜小兵笑著說道:“我就一個堂姐,畢業後自個創業做生意。”
倆人聊了一段時間,杜小兵手機響起,接通後很快掛掉,對呂冬說道:“我堂姐認識幾個做進出口貿易的朋友,但他們不做農產品。”
呂冬說道:“這事本就不好辦,全青照不知道有多少大蔥賣不出去。”
杜小兵有些同情:“聽你這麼說,農民真難。”
“城裡農村都不容易。”呂冬想到這個時代的大環境:“城裡下崗的也不少,農村只要肯做,起碼能自給自足……”
杜小兵走後,呂冬又給趙幹事打了電話,想看看楊烈文那邊有沒有渠道。
“沒辦法,領導最近愁的飯都吃不好。”趙幹事在電話裡說道:“青照大蔥,寧秀正宗。寧秀是最大的大蔥產地,全鎮三分之二的大蔥積壓賣不出去。”
呂冬知道,楊烈文也沒門路,說了幾句,主動結束通話電話。
後面他又給方燕、牛哥和唐維打過電話,牛哥倒是認識搞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的,也幫忙問了下,人表示大蔥訂單早就滿了。
方燕也託關係問了幾個,搞農產品外貿的大蔥早就收的不收了。
呂冬能問的地方全都問了,輾轉託關係問的人或者公司,早早就不再收蔥。
透過趙幹事,他知道鎮上和縣裡做了很多努力,但效果聊勝於無。
在這種大環境下,有些事真的非人力所能及。
連續打探三天無果,呂冬充分意識到一件事,青照今年相當一部分大蔥,恐怕都要爛掉了。
攤位上,老劉過來問:“呂冬,你家種蔥沒?”
呂冬說道:“沒有,幫村裡人問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