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之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千三百四十一章 首下防彈的設計,大國重坦,華東之雄,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其實和坦克炮塔一個道理,坦克的炮盾是最厚的地方,炮塔的頂部呢?頂部卻是最薄弱的,就是薄鋼板的結構而已,這也是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坦克的重量,把需要防護的地方加起來防護,把那些不需要的地方就減弱,如果坦克的頂部和炮盾的後盾是一樣的話,那坦克將會變成一個可怕的重量超過一百噸,甚至達到兩百噸的怪物。

同時,這也是因為對面的炮彈在飛過來的時候,也就是打在前面的炮盾上,不可能打在炮塔頂部,畢竟炮彈過來的時候,軌跡幾乎就是和炮塔頂部平行的,如果真的打到了,那防護的也不是炮塔頂部的厚度,而是炮塔頂部前後的長度,這個厚度早就超過一米了。

當然了,炮彈在飛過來的時候,還是有一個下落的角度的,不可能和炮塔頂部絕對平行,不過,這也無所謂,那麼大的入射角,真的砸上去,那就如同打水漂一樣,絕對會直接把炮彈給彈飛的。

既然炮塔的頂部可以這樣搞,那坦克的車體,自然也可以這樣搞了。

長久以來,為了增加車體的防護力,他們都是讓車體也成為大傾角的,透過這種方式來增加防護力,這樣,坦克車體的厚度也是相當大的,前面原本就是一個錐形的橫截面,上面厚實,下面的車體呢?下面要防雷啊? 也不能薄,這樣一來,裡面的空間就嚴重縮水了。

為了在儘量降低自重的情況? 增加坦克的防護力? 所以? 美國人就搞出來了1坦克的首下防彈的設計,車體上面,就和炮塔頂部一樣? 就是個薄裝甲? 主要的防護力,是靠下面來提供的,炮彈要過來? 就打在下面好了。

這樣的設計? 可以說是一個大膽的嘗試了? 反正是給老巴搞? 最新的設計? 拿出來就好了。

當然了? 如果要是又攻頂的彈藥,那絕對悲催,秦振華就曾經給王教授提出過建議來,讓他設計的反坦克導彈,可以在最後時候跳起來然後俯衝? 直接來個攻頂打擊。

不過? 這種根本就是無解的? 如果真的攻頂的話? 加多厚也沒用,現在依舊只要考慮常規的防護就可以了。

兩種不同的設計理念,從看坦克的側檢視就可以看的清清楚楚? 如果車體前方上部裝甲是水平的,那就是一層薄鋼板,壓根沒指望它能防住對面的炮彈打擊,如果前面上部裝甲是傾斜的,那就說明是把這層裝甲作為主要的防護裝甲了,裡面會搞什麼複合材料之類的高大上的東西,不停地塞滿這種坦克。

現在,東方大國的其他坦克,都是後者的,利用首下裝甲來防彈,這個理念還是第一次應用到實踐中去。

貝格認真地考慮了一番,最終點了點頭:“可以,我們先按照這個理念,造出來原型車再說。”

他沒有完全的否定,畢竟這種設計1坦克也在用,說明還是足夠可靠的。現在,他們既然已經開始撥款了,那麼,就需要首先把原型車打造出來再說,看看實際的效果如何。

為了研發一款新型坦克,那就需要造原型車,就像是對面的印度人一樣,阿瓊坦克的原型車,好幾年前就造出來了,然後呢?然後當然就是漫長的幾十年的試車了。

透過原型車的測試,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老巴現在要走的是第一步,先把原型車造出來,看看效果再說!

“至於它的炮塔,我們希望可以大量地使用現有的部件,畢竟這樣的話,對我們的生產線改造最為有利。”貝格繼續介紹著他們的要求。

老巴以前在生產69坦克的時候,就是瞄準了要生產先進的三代坦克這個最終的目的的,而且,他們的國家經濟情況也決定了他們不能浪費,現在生產85坦克,也是用了不少以前的坦克的零部件和方案,現在,在生產哈立德坦克的話,當然也要儘可能多的不改動以前的生產。

秦振華點點頭:“我們會盡量考慮到這個需求。不過,鑑於目前的設計理念,我們將會為哈立德坦克增加一層反應裝甲防護,由此來提高坦克的防護力。”

“反應裝甲,這當然是再好不過的了。”貝格聽到這話,頓時就是一喜。

在貝塔谷地的戰鬥中,以色列的部隊大顯神威,同時,以色列的坦克披掛著反應裝甲上馬,也成為了一道亮麗的風景,戰後,各國都開始研發反應裝甲了。

蘇聯人動作最快,現在蘇聯人的坦克上,幾乎都是磚頭塊了,而東方大國也是不甘示弱,已經有了屬於自己的反應裝甲了。

主裝甲防護力不足的情況下,增加反應裝甲是相當完美的解決方案,不僅僅可以造新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道之痕

馮葉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