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泰達魔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部分,流血的仕途:李斯與秦帝國(終結卷),泰達魔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把那些成見一一丟掉而從史料和他自己的言論中還原才行。
然而李斯卻或多或少是屬於主流反標榜的那一批了。我總覺得我會在那麼小的時候喜歡他是有原因的,那就是我當時不能理解官方論調的是非評價,僅僅從事蹟介紹上去認識了他。我也確乎在很長時間內沒有對他有什麼道德上的是非感覺,僅僅是喜歡這個人而已。長久以來,追逐名利都成為李斯為人的一個最有力的反面論據,而那個倉鼠與廁鼠的比喻更不容置疑地把他的人品打進了下下冊。在對名與利的渴求儼然成為主旋律價值觀的當下,在各式各樣或明或暗的官場指南權術教程堂而皇之地擺在各大書店的新書檯的現今,對李斯的評價,固然不能說翻身就翻身,但在稍知歷史的人的心目中,他也和許多“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的傢伙們一樣,其實也不妨把他放下來透口氣。
南開大學的教授孫立群在百家講壇講李斯,使用的倒是很多年前的批判價值觀,我作為一個老粉絲是早已習慣的(並且仍然在聽到那些熟悉的史實時激動得熱淚盈眶,差不多哭著看完最後兩集),但曹三卻為此特地寫了一篇文章來向孫教授質疑,李斯真的如此之糟糕?我確實為此感激他,不是因為李斯在他的筆下看起來好了那麼一點點,是因為他說的“男一號不能太壞”,他說的“寫了這麼久,沒有激情也有了感情”,不管道德評價如何,能值一寫的人物,總該有些魅力,既然有些魅力,那作為作者就該努力發揚,而非像和人物有仇一般,尖酸刻薄,竭力唱衰,以顯自己之鄙視功力,討讀者之陰暗歡心。寫歷史時,有些作者總喜歡冷眼向洋,評頭論足,整本書看下來,感覺最高明的一個人,不是主角也不是反派BOSS,乃是作者大人本人。曹三在這本書裡,固然也發了很多議論,以至常常跑題,但人物卻仍然是人物,對他要表現的人物,他是尊重的,也是謙虛的。(看得出來,所有女性是除外的,嘛,不過算了,越是口口聲聲女人如何的人,越是理論脫離實際,想象壓倒現實。所以古龍的女朋友都不來看他才是對的,腦子進了水才會來看他吖)
。 想看書來
書評:讀一遍參透歷史,讀兩遍醒悟人生(2)
關於李斯個人的歷史,雖然太史公在史記裡給了個列傳的名額,但比起唐宋之後筆記興起的局面,可考的事蹟還是少得可憐。太史公一句簡單的“後二十年,竟並天下”讓我對著電腦螢幕敲桌,敢情韓非同學一死,李斯就只剩下退居幕後埋頭幹活的命了麼?所以曹三的書中絕大部分細節,自然都是於史無據。在他的序言裡(他看來屬於即興型,官樣文章的序言寫得磕磕絆絆),他這麼說:
“本書試圖採用映象法則,站在李斯的角度,以正史記載為基準,正史不到之處,則輔以合理的推斷和揣摩,……對李斯的一生進行詳細還原……”
非但李斯,對許多其他的人物,包括或許只在史籍上留了個名字的小官員,作者都認真地把他們納入故事的軌道。和許多叫囂著“其實歷史是這樣的”、迫不及待地要把他們的私貨裝在歷史的包裝裡面推銷給讀者的作者不同,曹三表現出的更多是對歷史的一種理解,一種猜測,或一種感觸,卻決非一種斷言。還是在序言裡,他說: “古人已遠,但他們曾和今天的我們一樣……正因為他們那顆曾經火熱跳動的心,才跳躍出那個光輝燦爛的偉大時代。而我寫作的目標,便是臨摹他們的思緒,重溫他們的心跡……而不是隻站在遙遠的地方冷眼旁觀。”
先站在尊重歷史和常識的立場對為數不多的史實進行擴充,確定一個沒有先驗價值判斷而能自圓其說的事件歷程,然後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對“這樣的”歷史感慨與解說。這樣寫出來的書,少了令人厭惡的居高臨下指手劃腳,多了平實與謙遜,贊成他的觀點的人自然會心平氣和地接受,不贊成的人也可以在心裡提出不同的意見,而不會嗤笑著把書丟開。畢竟,作者的態度已經表明,這只是一種解釋而已。為什麼他挑選李斯這個其實資料甚少的人,而不是人生經歷更豐富記載更詳細的其他帝王將相,我不能在此亂猜,但這至少使得這本書只是一本小說而不是舉著歷史解讀的大旗,而作為一本小說,它也沒有像其他寫李斯的小說那樣為其預設道德陷阱,結果蛻變成“歷史解讀”的另一模式,而是以一種脫離抑惡揚善、脫離褒此貶彼的文學形式出現,老老實實地把“人物視角的現實”呈現在讀者面前。
比起書名所表明的對權術的分析外,這本書之所以得到許多額外的讚譽,是因為作者廣博的知識、認真的考證和信手拈來皆成文章的能力。如果說開篇荀子門下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