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落花未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二十章 :問事非前定,把後宮當成副本,木落花未眠,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永和宮說是閉宮了,但畢竟玉德妃芳辰將近,不說往年章和帝每每費心盡力的籌謀,就是單看她回宮那日的宴席,便知道這次的場面會有多隆重。上頭一張嘴,下頭跑斷腿,這繁多瑣事,使得永和宮上下快忙昏了頭,也就是玉德妃還在自在清修中。
尤其是身為永和宮首領大太監、玉德妃第一心腹的岐山——生日宴要準備、過問,生疏了的關係要拉攏、維護,混亂的情報網要整理、重建,各宮各部的尚宮掌事要打點、敲打……可真是忙得腳不沾地。好在晉王早慧,手下心腹都處置的妥妥當當的,他一發話,兩邊兒奴才一碰頭,可給岐山省了大事兒了!
要不然,這一兩個月的緩衝時間,可真是不夠。
這天,岐山走在回永和宮的路上,有熟人招呼了——
“張公公,咱們可是許久不見啦!您貴人事忙,得閒了也賞臉和咱們哥幾個聚一聚唄!”
岐山在廢順王謀逆時立下大功,蒙章和帝欽賜“張”為姓,地位自然和別個不同,一般二般的宮人,可不敢隨意提及。但凡是能稱一聲“張公公”的,那必然是在宮裡有幾分體面的。
眼前兒這位,是太和宮首領大太監的乾兒子,喚作喜順兒的,在內外宮廷都算是“牌面兒”上的人物,之前因為兩宮太后的一些恩怨,同是大太監的乾兒子,和岐山那也是針鋒相對許多年了的。岐山隨玉德妃出宮那會兒,更是私下裡大大的歡喜了一場。
只是時移世易,這幾年太后和玉德妃勢力此消彼長,更甚至說,在玉德妃出宮回宮事件裡,太后不知是不是被孃家人和太子給打擊了,竟有些心灰意冷的意思。她老人家地位尊崇,怎麼樣都無所謂,可太和宮裡的奴才卻沒那份兒心性。如首領大太監那樣的,倒是沒啥好想的,總歸是人老心空,也只能跟著太后行事。但是像喜順兒這樣年輕肯上進的,心裡就難免著慌。
太監宮女都是些無兒無女的,還不就指著錢財權勢,沒了這兩樣,旁人遇上了再尊敬,手裡沒得權柄,遇事說不上話,不也是白瞎嘛!
這不,當年玉德妃盛寵,東太后還在,喜順兒也成天價喜歡給岐山找不痛快,現在卻舍了麵皮,討好諂媚上了,不過是權衡而已<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
岐山心裡門兒清,但是一個太后宮裡說得上話的太監,傻子也不會上趕著得罪。何況他和喜順兒之間本來也沒什麼深仇大恨,不過是兩宮太后爭輝,太監乾爹對著幹,他倆,不過是馬前卒而已。如今東太后都去了這麼些年,茶都涼透了,岐山是對死去的乾爹滿懷感恩,對當今太后也不能說沒有怨懟,倒是不至於和喜順兒這樣的耿耿於懷。
說起來,他倆身世、身份都相似,不恰當的說一句,還是打小鬧起來的青梅竹馬呢。
熟門熟路的和喜順兒寒暄,再互相吹捧幾句,心裡便有了默契。原本喜順兒此番也不是要做那“改換門庭”的大事——犯不著,況且哪個妃子敢背這名聲——只是留條後路,結個善緣,都是打小擱宮裡混得,三兩句話大家心裡就明白了,自然沒必要嘮嘮叨叨嘀嘀咕咕惹人懷疑。
因喜順兒還領著給玉德妃傳太后懿旨的差事,也不敢多耽擱,倒是剛好和岐山一路,兩人路上自然是親親熱熱的。不過宮裡人,大部分都看起來親親熱熱的,也不會招人眼球。
太后此番也沒什麼要事,不過是賞了幾樣不輕不重的珠寶,誇了幾句,又表態玉德妃生辰後,還是該把手頭的宮務管起來。這也是個常規的關懷,內裡也不過是太后對玉德妃回宮一事是完全知情且支援的意思,等玉德妃生辰後,一切都應恢復原樣,沒幾把刷子的人,沒事兒就別藉著太后的名頭攪風攪雨了。
岐山客客氣氣送了喜順兒出門,給了個荷包,就回了內室向玉德妃稟報之前得到的訊息——
“娘娘,聽說無機大師已然坐化了。”
岐山是知道自家主子和無機大和尚有些曖昧不清的,雖然他不清楚究竟這兩人有沒有做過那大逆不道的事情,但是這種事情,所謂的界限本就不分明。所以他說這話,很有些小心翼翼,又是讓最忠心不過的綺年看守門戶,又是小聲耳語的,還要考慮自家主子的心情,抬眉耷眼的,姿態十分之猥瑣。
青青嗤然一笑,揮揮手讓岐山自去忙——這一竿子事兒呢,還有空閒傳八卦。
曲青青之前一直覺得很奇怪,明明系統對這個世界的定義是“中魔位面”,可不管是修真還是魔幻都遍無蹤跡,甚至連武林江湖都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