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死也不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5部分,古今人物逍遙遊,打死也不說,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玉麟,在他力克安慶,遣人往迎曾國藩東下,就曾派親信送給他一封封口嚴密的信,上面說:“東南半壁無主,老師豈有意乎?”他怕人看見,馬上將信紙搓成一團,嚥到肚裡。這都說明,曾國藩的周圍已放出這樣的空氣,他本人也不是不知道。
不當皇帝的三大理由
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分析曾國藩要維持清廷,不取清帝而代,自己做皇帝,建立漢人政權的理由。
第一,從他《討粵檄文》中可以看出,他是主張發揚名教的人,他說:“舉中國數千年禮儀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蕩盡,此豈獨我大清之變,乃開闢以來名教之奇變。”
這就說出他是以儒教精神來對抗太平天國的“奉天討胡”的主張。他要維持孔孟的教訓,重視禮儀人倫詩書典則,就萬萬不敢自己取而代之,變成名教的罪人。他雖不滿清廷,卻不是從民族的立場來痛斥異族的統治。如從排斥異族統治這一點來打倒清廷自己做皇帝,他抵抗太平天國的理由也就不能自圓其說。但他本人是不是真正的名教維護者,問題不重要,如大喪納妾,就不應該是講名教的人所為。問題是在鎮壓反名教的太平天國之後,自己又起來大幹反名教的篡位之事,鞏怕世人會罵他,他也就不敢大膽而為了。
第二,從開頭所引的話來看,他比任何人更明白時代的腳步。他認清長期的內戰,必會引起亡國之禍。他在給胡林翼的信上說:“默察天李鴻章像下大局,萬難挽回,待與公之力所能勉者,引用一班正人,培養幾個好官,以為種子。”他所謂的“種子”,可以把它看作“民族革命的種子”。他明知由自己來幹,不如由“一班正人”來做創業英雄。從辦起湘軍後,已經從滿洲人手裡取得他們抓牢了兩百多年緊緊不放的兵權,又使清廷厲行的中央集權制全盤瓦解。他已動搖了清廷的根本,就讓“種子”去把他推倒吧!
第三,從曾國藩的性格和健康上面來看,他有自知之明,也就不敢取清帝而代之。他是小心謹慎,時作反省的人;又是任勞任怨,想做完人的人。他有一句座右銘:“穩紮穩打竟大功,持盈保泰成大仁。”從性格上來看,曾國藩不是做皇帝的角色。再從健康上來看,五十歲起,他就患有疥癬的痼疾,疥癬發作時奇癢。又患有失眠病,輾轉反側不能入睡,精神衰弱與日俱增。到六十歲,左眼又失明,看書下棋都不方便。這樣在體力上有缺陷的人,望他做皇帝,實在有如緣木求魚。
李鴻章鴻運當頭
曾國藩既無稱帝之心,就不應該擁有一支強大的湘軍自重。他把湘軍解散,以解除清廷對他的猜疑。但完全沒有軍力做為後盾,既無發言權,亦無安全感;因此,便把自己培植出來的李鴻章的淮軍加以溫存,由李鴻章來繼承他的勢力。
太平天國之役一結束,而東捻、西捻亂事並起。清廷命曾國藩再平捻亂,做老師的便將此一建立殊勳的大好機會讓給自己的得意門生李鴻章。捻亂漸次肅清,曾國藩卻在直隸總督任上,為了天津教案鬧得手忙腳亂,朝野交相指責。他薦舉李鴻章繼任北洋大臣。從此,李鴻章就被國人視為交涉能手、外交專家;鹹同中興以後,幾乎所有的涉外事項,非他莫屬。左宗棠遠征新疆,曾國藩也把湘軍的一員大將劉松山派遣給他,為左宗棠建立了大功。
txt小說上傳分享
不做皇帝有道理:曾國藩(5)
同治十一年(1872),曾國藩死於南京兩江總督任上,得年六十二歲。他在死亡三日前,留下一頁日記,寫著:“通籍三十餘年,官至極品。而學業一無所成,德行亦一無所成。老大徒傷悲,不勝悚惶慚赧。”他生逢清朝的衰退期,也就是他所說的“末世”,清政權已經病入膏肓。他鎮壓了太平天國革命,終其一生在為維護名教而戰。他不甘冒“禮義人倫”的大不韙,“步洪楊的後塵,踵天國的覆滅”。與其說他是清朝中興的名臣,毋寧說他是名教的衛道士。
一席話定一生:左宗棠(1)
左宗棠:與林則徐“湘江夜話”之後林則徐護送夫人鄭氏的靈柩回福建故鄉的途中,船旅停泊長沙,便約左宗棠在船上夜談。這兩人的初次見面,也是最後一次見面,在中國近代史上佔有很重要的一頁。
左宗棠,清王朝高官之一。如何給他評價?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惟如能到西北走一趟,在夾道兩旁樹蔭巷鬱的高大楊柳,隨風起浪,給你送來清涼的時候,你便會記起這位有先見之明的保疆固土的清代名臣是一位怎樣的人。“左公柳”揚名天下,其人事蹟,值得讓我們來還他一個歷史的真面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