吻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部分,經濟週期迴圈論,吻火,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到過這樣一個國家的人,觀察到一個農民為了一個遙遠的城市的麵包消費而去生產穀物,他就不禁會問,這個農民是怎麼知道城市的消費者需要麵包並且恰好需要多少呢?當他了解到這個農民根本不知道穀物在哪兒被消費或者被誰消費時,他一定會大吃一驚。此外,他還能觀察到,穀物必須經過一些人的手才能到達最終消費者那裡,而所有這些人也都根本不知道最終的消費者是誰,或許只有最後的麵包銷售者可能知道最終的消費者。並且,甚至這些銷售者在知道這個特定的麵包消費者之前,他們通常也必須從事過生產或者購買麵包的活動。農民很容易回答給他提出的問題:長期的經驗(部分是繼承於他人的)告訴他,為了實現自己的最大利益,他應該生產多少;經驗教育了他,使他懂得應當考慮需求的大小和強度。他儘可能地維持這個數量,只是在環境的壓力下才逐漸改變它。
在農民的核算中,其他物品的持有也是同樣的方式,而不管他是像大工業家一樣進行完全的核算,或是半自覺地並受到習慣力量的影響來作出決定。在一定的限度內,農民通常都知道他所必須購買的物品的價格,他知道自己必須付出多少勞動(不論他是按照純粹的經濟原理來估計自己勞動的價值,還是用完全不同於任何其他人的眼光來看待他在自己土地上的勞動);他知道耕作的方法——這些都是從長期的經驗中獲得的。同樣也是從經驗中,所有那些賣給他東西的人也都知道他的需求的大小和程度。由於經濟週期的“迴圈流轉”——這是最引人注目的,在所有的經濟節奏中——進行的相對而言比較快,並且由於在每一個經濟時期都發生基本上相同的事情,所以交換經濟的機制以極其精確的方式執行著。
過去的經濟週期支配著人們的活動——和我們的情況一樣——這不僅因為它們嚴格地告訴個人必須做些什麼,而且還有另一個原因。在每一個時期,農民都必須要麼直接依靠前一時期生產的物質產品而生活,要麼依靠用這種產品的收入所能獲得的東西而生活。此外,所有以前的時期都使他捲入了一個社會和經濟的關係網,而這個關係網是他不能輕易擺脫的。它們給他留下了一定的生產資料和生產方法。所有這一切把他緊緊地束縛在他的軌道上。在這裡出現了一種力量,這種力量對我們有重大的意義,不久我們將要更加仔細地研究它。但在此刻我們只需要說明,在接下來的分析裡,我們將一直假定:在每一個經濟時期,每一個人都是依靠前一時期生產的物品來生活——只要生產延伸到過去,或者,只要一個生產要素的產品繼續不停地流動,這就是可能的。我們這樣假定,只是為了把表述簡單化。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在給定環境條件下經濟生活的迴圈流轉(3)
現在我們就可以把上面農民的這個例子一般化,並且變得更精確一些。讓我們假定:所有的人都出售他的全部產品,而當他消費自己的產品時,他就是他自己的顧客,因為這種個人消費確實是由市場價格決定的,也就是說,這是由透過削減對自己產品的個人消費從而獲得的其他物品的數量來間接決定;相反,私人消費的數量是按照市場價格進行的,這就好比說,個人消費的數量實際上出現在市場上一樣。所以,所有的商人都與農民一樣,處於相同的地位。他們在同一時候既是消費者——為了他們的生產和消費——也是銷售者。
在這裡的分析中,也可以同樣的方式看待工人,也就是說,工人的生產服務可以和其他能夠在市場上出售的東西列為同一類。現在,既然每一個商人——從他自己來看——根據他自己的經驗來生產產品並且尋找各自的買主,就像我們的農民一樣,那麼,如果把所有的這些人放在一起來看,情況就一定完全一樣了。除去一些干擾因素(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這些干擾顯然是可能發生的),所有的產品都必須被賣掉,因為它們確確實實是根據經驗上所得知的市場消費的可能性而生產的。
讓我們更進一步地來說明這一點。屠戶能出售多少肉,取決於他的顧客——就像裁縫買不買布和以什麼價格買布一樣。可是,這又取決於後者的經營收入,這種收入又取決於後者的顧客,比如說鞋匠對商品的需求和購買力,而鞋匠的購買力又取決於他所為之生產的人們對商品的需求和購買能力;如此這樣迴圈,直到我們最後找到一個人,他的收入來自於將自己的物品銷售給屠戶。在這個經濟完整的體系中,這種數量上相互聯絡,相互依存的關係隨處可見,正是這些構成了統一的經濟體系,不論人們選擇什麼方向走動。不論你從哪兒進入,也不論你從一點走向哪裡,可能在你走了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