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雲漫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章呂氏掌國—第十五節 曹參拜相(二),兩漢往事,閒雲漫關,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今天早上有人問我,不就是蕭何死後曹參繼任相國了嘛,況且他繼任後,好像除了弄出一個“蕭規曹隨”之外,也沒幹什麼了不起的事情。屁大一點事,專開章節,還搗鼓的沒完沒了。

史書的確是這麼介紹的,但我只能說這對老曹同志是不公平的,他對漢朝的影響絕不是那四個字所能概括的。因為這個人,開創了漢朝隨後幾十年的治國理念。

這個理念的誕生,就在曹參任齊相的這段時間裡。當然,這也是上邊那群大爺們爭論之後發生的事情。

那群人一連侃了幾天,個個爭的面紅耳赤,誰也沒能說服誰,最後搞得水火不容。

這些人討論的內容還是集中在儒家、法家以及道家的思想體系上。事實上,這是個爭論上千年的話題,到底是哪一家學說更有用些,那就見仁見智了。

寫到此,實際上我們還是有必要簡單瞭解一下漢朝之前各代王朝的治國理念,因為這些無聊的東西,讓我們糾結了幾千年,所以還是值得一提的。

下邊內容基本上是學術理論範疇,如果不願意用這些東西消磨時間,大可直接無視。說實話,我也不願意寫。但不寫的話又交待不清楚漢朝初期發生的這些事情,萬般無奈,只好提筆了,敬請大家諒解。

在漢朝之前,治國理念的發展,總的來說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持續時間比較長——從上古至西周,這是治國理念的形成階段。在這段時間,治國理念從無到有,逐漸形成了規範的體系。當然,期間也有一些變化,但都是在原有基礎上的修補,並沒有發生質的改觀。

自堯舜起,到周朝,中華民族歷經了蠻荒時代,由氏族部落逐步進化到農業文明比較發達的時期。在這段時期,古人們不斷總結治理國家的方法,到周朝時,形成了完整的理念。

這個時期治國理念的集大成者,就是那部非常有名的《周禮》,其作者就是那個同樣很有名的周公。這是對後世影響極為深遠的一本書,無論是後來的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等學派,都能在這本書裡找到一些影子。如果說那些學派都是《周禮》的分支,一點也不為過分。

儒家的孔丘老夫子就曾總結過《周禮》的核心思想,不過這個思想體系也是儒家學說的理論基礎。

當時,孔子閒的無聊,到處悠轉。跑到齊國後,齊景公問政,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應該說,孔子總結的還是很到位的。《周禮》中,擺事實講道理寫了很多東西,簡單點說,就是一句話:天子就一直是天子,奴隸就一直是奴隸,什麼樣的人做什麼樣的事,都是有明確的規定,是不能打亂的。

這種嚴格的身份界定,就是這段時期的核心思想。

但這個思想體系,在周朝時是發生了一些變化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周朝的立國,本身就打亂了這個理論體系。

如果嚴格按這種理論體系延伸下去,周王朝是不應該存在的。可姬發父子推翻了商朝的統治,打亂了這個秩序。如此一來,原有的理論依據自然就產生一些漏洞,甚至是前後矛盾。

通常情況下,活人不是不會被尿憋死的,最起碼周公沒被憋死。他創造性地發明了一個詞,輕輕鬆鬆解決了難題,順理成章地確定了周王室的合法性。

這個詞就是“天命”。解釋起來也很簡單:上天讓姓姬的人當天子。既然是上天的旨意,那自然就不敢違背了,也就合情合理了。

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語言概括能力,真是太精妙了,相信周公想到這個詞後,肯定會偷笑好幾天。

這第一個階段的治國思想總的來說就是如此了。實際上這個時期的理論思想還有很多,但最為關鍵的莫過於我上邊所介紹的那句話。

第二個階段是春秋戰國時期。在這個階段是對原有治國理念的整理、懷疑、打破,以及形成新理念的階段。最突出的表現就是諸子百家的誕生。

這個時期,各路諸侯都在忙著爭霸,原有的思想體系徹底被打亂了。只要你有兵有實力,想怎麼搞都行,別說你“稱王”,稱“玉皇大帝”也沒人管你。

如此一來,一些學者開始迷茫了,也開始探索了。

人有百性。一件事情出來後,一百個人有一百個看法;既然看法不同,那就容易引發爭辯;既然要爭辯,那就要組織一些說辭。折騰來倒騰去,各家學派紛紛登場了。

在這些學派中,對治國方略影響比較深遠的實際上也只有道、儒、墨、法四家。我為了縮小胡扯範圍,就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快穿:成為動漫男主的死遁白月光

卡巴

覬覦她

不吃青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