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再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9部分,陸離記,莫再講,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返程的途中遇劫匪截殺,身上的錢財被洗劫一空。”他惋惜道,“所謂禍不單行,蘇家真是遭了噩運了。父親與妻子同時喪命,難怪蘇曜將軍會撐不住。”
漪漣皺著眉尋思,這事還是說不通呀。誰不知道蘇家在落中的地位,竟然有劫匪敢打他們家的主意,不是找死嗎?
李巽也是這個想法,“劫匪抓到了嗎?”
張磊道,“三名劫匪於城南郊外分贓被官兵捕獲。因事涉及朝廷高員,下官當日便上奏京城。最後由大理寺發下話,立斬不赦。”
有膽量搶劫蘇家少夫人,居然會蠢到在城外被抓現行,簡直像是欲蓋彌彰的藉口。
李巽據言推敲,視線隨意掃著書卷,有段文字不經意間引他矚目,時間距今約有二十年。上頭寫道落中知府殷仁遭御史臺彈劾,擅用賑災款私用,賄賂王孫,私造宮舍,罪足死刑。蘇明為證,有功於社稷,宣文皇帝親表嘉獎。
“……殷仁?”李巽一愣,忽然想起與沈序飲酒時曾無意提及殷氏,後因故被打斷,事後他也拋到了腦後。
漪漣瞄他一眼,“這個殷仁有什麼問題?”
李巽道,“聽沈序提起過,說是與落中頗有淵源。”一邊回答,一邊循著殷仁的線索去翻地方誌,結果只知道他曾任落中知府,二十年前被判斬首,所謂貪汙賑災款僅用少許筆墨略述,不甚明瞭。
“殷仁曾是落中知府,為何記錄如此簡略?貪汙案可有詳細案卷?”
張磊支吾道,“……下官是當今永隆皇帝登基初年才到走馬上任,與罪臣殷仁之間還隔了一任秦知府,所以不大清楚此案。僅是在交接時與秦知府偶聊起此事,得知落中府在二十年前鬧了一場大旱災,死了不少百姓。下官後來清查過案卷,殷仁正是動用了那筆賑災款。”
李巽吩咐,“把案卷調出來。”
張磊連忙催促了承差去刑房取案卷,大概三刻鐘後送到了李巽手上。
案卷被收於木箱中,存放的還算平整,邊角泛黃,是二十年歲月所留痕跡。展開一看,內容依舊無甚價值,多提及落中乾旱形勢所引發的饑荒,百姓食不果腹,飢腸轆轆。再提便是朝廷如何如何上心,皇帝怎麼怎麼垂詢,太子領監察御史銜,親率工部官員至落中開渠引水,洋洋灑灑一大篇。對落中知府殷仁僅有吝嗇幾句——
貪汙公款,私建宮舍,賄賂王孫,無顧百姓生死,有悖命官道德。故撤去殷仁落中知府官職,判處斬首之刑。宗親二十三口同罪而處,外親年滿十五者斬首,未滿十五者流放烏峽關為奴,其餘親眷永不入京,不得參與科考,不予委任。
“落中殷姓只此一門,二十年前宗親全判斬首之刑,外親流放,落中再無殷家。”張磊道,“殷家當年雖比不得蘇家榮耀,也是落中府數得上的名門。世事瞬變,這都二十年過去了,殷府舊址改建成了戲樓,唸叨這場戲的人卻不多了。”
漪漣從李巽手中接過案卷也通篇讀了一遍,“二十年前的太子是現在的皇帝?”
張磊稱是,“皇上當年正值十五年歲。”
唐非一案還不算完,怎麼二十年前還能扯上他!漪漣對其大理寺的表現極不待見,“這麼說來殷仁挪用公款是賄賂他?”
張磊有所顧忌,“……下官不敢胡言。”
李巽道,“據本王所知,永樂行宮便是二十年前初建,皇兄登基初年擴建。擴建時惹了朝中言官不少爭議。請張知府直言,與殷家可有關聯?”
張磊遲疑良久,礙於襄王身份不得不道,“……罪臣殷仁挪用大筆賑災款私自建的造宮舍位於落中都城三里外,就是最初的永樂行宮。趁太子領工部官員至落中救災之際,他妄想以此賄賂太子,後被言官彈劾,結果斷送了全家性命。”
案犯是從四品知府,牽連太子,涉及民生,儼然重案。案卷卻對案情簡言略述,不合規制。漪漣反覆看了好幾遍,包括蘇明的履歷,發現蘇明多立戰功,參與的政事僅此一項。若說蘇明為故里百姓抱不平合情合理,但李巽特意問及肯定有所考量。
從府衙出來時天色明亮,他們沒有乘轎,徒步出城。
漪漣時不時瞅一眼,瞅完又不說話,李巽被這偷偷摸摸的視線瞧的渾身難受。
出城後,他無可奈何的停下腳步,“阿漣,你有話想與我說?”
漪漣扭捏了一陣,小心翼翼的反問道,“你,是不是討厭我了?”
誰知李巽又把問題拋了回來,“你認為我討厭你?”
“我不知道。”漪漣撓撓頭,“其實討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