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
北方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8部分,龍床:大明王朝六位皇帝,北方網,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蠐讜��頸鏡乜粗:拖攣餮笳餳�隆�
鄭和下西洋直接或初始的起因,是“蹤跡建文”,亦即查緝失蹤的朱允炆。朱允炆下落不明,是朱棣的一大心病。為此,他派人四處暗訪達一二十年之久。其中一個主要的密探是戶部給事中胡濙。《明史·胡濙傳》:
惠帝之崩於火,或言遁去,諸舊臣多從者,帝疑之。五年遣濙頒御製諸書,並訪仙人張邋遢【一說張邋遢或即張三丰。這裡,朱棣以尋仙為幌子,派人四下查詢朱允炆下落】,遍行天下州郡鄉邑,隱察建文帝安在。濙以故在外最久,至十四年乃還。所至,亦間以民隱聞。母喪乞歸,不許,擢禮部左侍郎。十七年復出巡江浙、湖、湘諸府。二十一年還朝,馳謁帝於宣府。帝已就寢,聞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聞對,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傳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內臣鄭和數輩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釋。{116}
從永樂五年起,胡濙銜命在外奔波竟達十六年,到永樂二十一年似乎終於查實了朱允炆的下落。當時朱棣在宣府,胡濙星夜前來彙報,趕到時朱棣已睡下,但左右還是叫醒了他,他也就“急起召入”,可見重視之至。胡將其掌握的情況一直彙報到凌晨———究竟說了什麼,除了胡濙和朱棣這兩個人,誰都不知道,《明史》的編修者們也不知道。但《胡濙傳》很明確地指出,朱棣多年來的疑慮,是在這一天打消的。《胡濙傳》也再次重複了《鄭和傳》的說法:朱棣派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尋找建文帝。顯然,這一點是作為官方史的《明史》所認定的事實。同樣,當時朝鮮的官方史《李朝實錄》留下的記載,也證明朱棣確實嚴重懷疑建文君臣流亡到了外國,並不遺餘力地加以追捕;永樂元年二月,朱棣這樣指示赴朝鮮的使臣:
建文手裡有逃散的人,也多有逃去別處的,有些走在你那裡,你對他每【們】說知道,回去對國王說,一介介都送將來。{117}
據此很容易得出結論,鄭和下西洋的起因,根本和“航海探險”無關,絕非堪與導致地理大發現的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航海同日而語者。永樂年間的下西洋進行了六次,最後一次為永樂十九年正月出發,時間恰在永樂二十一年二月胡濙夤夜馳至宣府彙報之前,而在這以後,朱棣果然停止了對鄭和船隊的派遣———這就是《胡濙傳》所謂的“至是疑始釋”,暗示胡濙提供的情報讓朱棣認為下西洋的行動已失去意義。
———鄭和下西洋非關“航海探險”,此第一辨也。
除“蹤跡建文”,鄭和下西洋的第二目的,如《明史》所說在於“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可能這兩個目的在七次下西洋的過程當中,主次有所易位。開始時,“蹤跡建文”是主要的,但後來“蹤跡建文”明顯無望,於是“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轉而成為主要目的。
偽君子朱棣(33)
史書上只籠統提到鄭和船隊共計二萬七千八百餘人,但可以想象除了官員、海員以及雜役等眾,絕大多數為士兵。如果每次航行都保持這樣的人數,則鄭和船隊自非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那種小型冒險家組織,實際上是一支龐大的遠征海軍(水師)。而這樣的規模,遠超乎捉拿建文君臣這區區流亡者的需要,非“耀兵異域”不足以解釋。在七次下西洋的主要區域內,諸海國多為“蠻夷小邦”、“蕞爾之國”,而近二萬八千人的鄭和艦隊,休說當時那樣一些國家全然不能抵擋,即在現代亦足稱大兵壓境。
因此,朱棣輕而易舉地達到了他的目的,在長達二十年的過程中,鄭和艦隊只有三次訴諸武力,其餘所到之處,都是兵不血刃而令其臣服,那些“蠻王”之使紛至沓來,到北京朝聖獻貢,朱棣的虛驕之心得到極大滿足。時人這樣頌揚他的榮耀:“天之所載,地之所覆,貢獻臣服,三世五世,不過是矣。”{118}吹捧朱棣可同三皇五帝相埒,很是肉麻。朱棣自己更飄飄然而有世界領袖之感,永樂十七年他在勸誡暹羅國王不得侵擾滿剌加國時,儼然一副救世主兼地球總管的口吻,而視此二國皆為“朝廷”臣屬,說:“滿剌加國王現已內屬,則為朝廷之臣。彼如有過,當申理朝廷,不務出此而輒加兵,是不有朝廷矣。”雖然我們不必苛求朱棣在那時能夠具備“國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的意識,卻宜予指出,鄭和下西洋大大助長了他好大喜功、“欲遠方萬國無不臣服”{119}的心態,這從根本上違背了朱元璋制訂的“勿勤遠”、不擴張、與民休息、注重本國民生的國策。
———由上可知,鄭和下西洋的實質是炫耀武力以賓服四方,滿足朱棣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