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
泰達魔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0部分,大國崛起中的領軍人物,泰達魔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盡全力指揮軍隊作戰,想方設法地保障士兵的補給。腓特烈捨己為人的精神以及大公無私的作風使士兵們深為感動,他們發誓忠誠於自己的國王,堅持在極端惡劣的環境、在極其危險的絕境中繼續奮戰,以此報答腓特烈的赤誠之心。
雖然腓特烈得到英國的經濟與軍事援助,但仍然無法阻擋強悍的法國、俄國和奧地利軍隊步步進逼。腓特烈敏銳的觀察力和卓越領導才能一度讓普軍獲得了幾次小的勝利,甚至使戰場形勢一度出現轉機,但這些都無法從根本上改變戰局。1758年3月,普軍一批重要補給被奧地利軍隊截獲,之後,普軍又連續遭遇失敗,尤其是在10月14日的霍克爾奇戰役中,正在酣睡中的普軍遭到奧地利軍隊突襲,損失四分之一以上。3天后,腓特烈又得知他所摯愛的姐姐維爾哈米娜去世,這使他的情緒失落到了極點,各種不利的訊息集中在一起,讓腓特烈備受煎熬,他的健康狀況迅速惡化。胃痛、痛風、風溼、頭痛、牙痛等諸病纏身,腓特烈曾經這樣描述自己的形象:“一個頭發灰白,牙齒掉了一半、沒有活力、沒有幻想的人,簡單地說,根本只是個影子。”
儘管如此,腓特烈還是憑藉其堅韌不拔的精神、過人的頑強意志,繼續維持著他對軍隊和國家的統治。1759年8月,對於腓特烈來說,戰爭似乎已經毫無希望。敵軍不斷攻陷普魯士的城市,而且每佔領一座城鎮,就對其施加暴行。1759年8月12日,腓特烈與敵軍展開庫尼斯多夫戰役,普魯士雖然在戰鬥之初以少勝多,但很快由於敵軍得到源源不斷的補給和支援,戰爭形勢逆轉。腓特烈自知大勢已去,在騎馬離開戰場時,他放聲痛哭:“我全盤皆輸。”在寫給友人的信中,他描述了戰爭的慘烈:“這種整天看著甚至親自造成與我不相識者無端死亡的日子,實在不是萬物之靈的人類應該過的,其中沒有任何的快樂。”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譭譽參半的理性君主……腓特烈大帝(10)
庫尼斯多夫戰役之後,因奧地利和俄國並不急於行動,卻給了腓特烈以喘息之機。在漫長的冬季,當敵軍躲藏在冬季軍營休整時,腓特烈迅速召集了一支新軍,雖然這支軍隊沒有受過任何軍事訓練,而且後勤補給困難,但迅速補充了普魯士軍隊人員的短缺。1760年腓特烈以巨大的代價贏得了柏林南方易北河沿岸托爾高戰役的勝利。之後,普魯士軍隊又遭受了一連串的失敗。在與俄奧聯軍的對峙與拉鋸中,普軍完全依靠其毅力和勇氣來維持戰爭的繼續,他們裝備極差,而且由於周圍大小城鎮都被敵軍佔領,無法招募士兵、收購馬匹進行必須的軍事補充,只能以近乎孱弱的力量承受聯軍的一次次打擊。
眼看普魯士即將全面淪陷,自己的全部心血將付諸東流,腓特烈心如刀絞,他實在不願意親眼看到悲劇發生。然而,正在此時,一個意料之外的事件改變了歐洲戰爭形勢,由此,腓特烈和普魯士的命運逆轉。1762年1月5日,俄國女皇伊麗莎白去世,她的侄子彼得三世繼位。新沙皇彼得對腓特烈崇拜至極,即位後立刻命令俄國軍隊掉轉槍頭,對準不久前還並肩作戰的奧地利軍隊,並且命令俄軍將所佔領的普魯士土地立刻歸還腓特烈。俄國戰爭態度的鉅變,導致了歐洲國際形勢的劇烈變化。瑞典見風使舵,立即與普魯士議和。法國和奧地利儘管不願意放棄措手可得的勝利成果,但是也無力單獨支撐這一曠日持久的戰爭。1763年,普魯士與奧地利、法國訂立《賀伯圖斯堡條約》,正式收復了西里西亞。
七年戰爭最終以普魯士的勝利而宣告結束。已經51歲的腓特烈身心疲憊,在百姓熱烈的歡呼聲中回到了柏林。當腓特烈騎馬經過一個村莊時,興奮的村民們把他包圍起來,歡呼慶祝。然而,腓特烈卻沒有被勝利衝昏頭腦,他對勝利保持了一顆平常心,他說:“把一隻猴子放在馬背上,它也能做得一樣好。”甚至為了避開下屬為其舉行的歡慶活動,腓特烈悄悄潛入柏林市區,靜靜地待在自己的宮廷中。然而,在普魯士老百姓看來,腓特烈是一名當之無愧的勝利者,他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將領。但腓特烈自己卻認為,他最大的勝利就是始終沒有放棄,因為堅持而等到了時機,所以他成為戰爭的最後勝利者。
然而,儘管腓特烈贏得了七年戰爭的勝利,但是經過數年戰爭,普魯士的農業、工業和商業都遭到巨大破壞,人口銳減,到處是破瓦廢墟。因此,戰爭一結束,腓特烈立即著手國家的重建,他將國庫剩餘的錢全部拿出來用於國家建設,為普魯士儘快復興而奔波努力。
開明君主專制
從腓特烈即位之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