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東道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八三章 世界第一次空襲,立鼎1894,魯東道夫,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乙位面工業與武器生產,受到本世界轉移技術和裝置的影響非常鮮明,各個領域起跳點參差不齊,但最低水平也超出19世紀末起碼幾十年。
航空工業尤為明顯。
在穿越之初,還沒有擬定出完善工業建設計劃之前,一切圍繞著楊家打造可以保護自家安全的班底這個大前提來進行,所以在裝備使用上,是有什麼用什麼,沒那麼講究。
結果就導致了從一開始,楊氏集團的槍炮武器從二戰水準起跳,中間還夾雜著本世界七八十年代的優秀單兵裝備。
海軍更不必說,上來就用雷達加偵察機的模式,如此才能以一條半殘二手魚雷艇,加上民用貨輪和單裝炮,狠狠虐菜當代最先進的巡洋艦。
幾年下來正式成軍之後,前期造成的影響已經無法改變,以至於重新理順武器裝備變得格外麻煩,讓當代的人入門上手也特別的艱難。
好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正好是全世界人才井噴的特殊階段,無論中外各國各族,好似全都開了竅似的,不管在文科理科自然等各個領域,能夠成為一代宗師的人簡直車載斗量。
他們的出現保證了基礎研究展開的關鍵起步。這其中,覆蓋工業全領域的發動機業受惠尤其明顯。
航空工業領域,因為獨特的“飛上天”這一人類千萬年偉大狂想,受到的關注度格外高,吸引的人才也格外多。
當初為了確保戰艦的先進性,楊浩上來就給建造的戰列艦和巡洋艦配備了水上偵察機。選用的型號還是在本世界被證明了其優越效能的德國阿拉多ar.196型。
為了訓練飛行員,當時委託設計的飛機還沒有定型生產,楊浩直接輾轉購買了一批國產“初教六”。結果倒好,整個乙位面的中國航空研究人員全都被這兩款飛機造成先入為主的觀念,上來就乾脆拋棄了本應長期引領時代數十年的雙翼、三翼機型。而直接從下單翼入門。
甚至可以說,在幾乎所有中國航空工業和飛行員的眼中,下單翼戰機才是正統,歐美各國自萊特兄弟之後紛紛興起的雙翼、三翼機,全都是異端!
楊浩也意識到有點不對頭,曾經及時將前蘇聯i15雙翼戰鬥機和德國阿拉多ar.68型、英國“角鬥士”等等經典型號雙翼機資料和樣機弄過來。批次生產強行裝備,讓從業人員和飛行員熟悉掌握相關機型特點優劣。
不過這一課補得有點兒晚了。已經形成的既定思維哪是那麼容易改的?雖然在大元首閣下的強令之下,他們不敢硬頂,卻也只是刻板的按照要求完成作業而已。指望他們在這上面作出什麼突破成果,根本不可能!
看到這種情況。楊浩也是無可奈何。除了要求他們從頭走一遍研發和飛行流程,並保留一支專門用來糊弄外國人的編隊之外,其他的便懶得再繼續幹預。
已經被改的汙七八糟的世界,在十幾年風雲激盪之中迅速演進出獨特的大勢走向,絕非一兩個強人能隨意左右了<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
如此就導致一個非常怪異的結果。乙位面中國空軍建設,教練機是一水兒的“初教六”,艦載偵察機都是ar.196,戰鬥機有少部分雙翼。主力全都是下單翼型號,機型近似於i16和美式f4f的混合體。
命名也隨之被重新改過,教練機為“初教一”。水上偵察機為“海鷗1”,雙翼戰鬥機為“鷹1”、“鷹2”。
除此之外,還有一款攻擊機,便是由本世界研究製造的“天鵬”攻擊機弱化簡配而來,針對乙位面工業水準能夠批次製造的一種機型,命名為“雕1”型。
別看名字個頂個的戰五渣毫無美感。那是因為效能太過優越而採取的“韜光養晦”策略。
真實情況對比一下列強各國現有的飛行器,還處在個人玩具的層次。剛剛進入軍方視野,但也只是作為偵查熱氣球的替代品。並沒有寄予多大的期望值。
各國從中國進口的昂貴汽車中拆出來的汽油機得到啟發,普遍用功率70馬力左右的“大傢伙”為動力源,製造奇形怪狀的鋼管樑架、木製機身的飛行器,目前速度剛剛突破100公里。
別以為這資料很糟糕,要知道在正統航空史上,萊特兄弟直到1909年才在紐約完成33分鐘的“長途飛行”。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參戰各國的飛機功率普遍不超過一百馬力,飛行速度破百都算快的。
直到大戰後期,因為空戰的迅猛升級推動下,航空技術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