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東道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零四章 變法風雲,立鼎1894,魯東道夫,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如果沒有楊浩的摻和,清廷變法的軌跡和速度會完全不同。從光緒皇帝釋出《上諭》,到《明定國是》詔,中間足足三年時間裡,守舊派和革新派都在扯皮,並在緩慢的探索推進。光是一個新軍編練,就拖沓的讓人絕望。
那之後光緒皇帝在康梁一幫愣頭青的蠱惑下鋌而走險,居然將支援變法的慈禧太后視作大敵,更硬生生的將守舊派勢力一股腦的推到對立面上去,結果百日維新以六顆人頭落地為結果,宣佈其夭亡。後續的事業,反而是慈禧在兩年後繼續推動,然而為時已晚。
現在,歷史有了完全不同的變化,日本被打敗了,賠款的事情沒有發生。國民雖然意識到落後就要捱打的緊迫感,但多數依舊陶醉在天朝上國的自我感覺良好之中。
朝廷上下,反而把楊浩當成最大的敵人,其危害性,甚至超過日本和列強。無他,誰讓楊浩是個漢人,還擺明了不肯服從王化的。
於是乎種種外因的逼迫下,清廷內外的相互掣肘極大減少,哪怕光緒帝把李鴻章開革回家,慈禧太后也沒有說什麼---事實上,那老孃們也對李老頭子的不作為深深的不滿。楊浩的崛起,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李鴻章的縱容。
沒了李鴻章和翁同龢的清廷,剩下的清流穩健派基本說不上話,原先的翁門六子以及新晉少壯派迅速佔據上風。
而沒了康有為的青年維新派,卻依舊英才輩出,搞得風生水起。其中最出風頭的人物,莫過於《國聞報》總編、社長嚴復。其才名被於天下,僅次於楊浩那個背後有一整個時代當槍手的冒牌貨。
其次比較出挑的,有譚嗣同、梁啟超、林旭、劉光第、楊銳、楊深秀,以及康有為的弟弟康廣仁。此外,還有老一輩的鄭觀應、王韜等人從上海遙相呼應,可謂一時熏熏,蔚為大觀。
這些人並不是一條心,也不是另一時空所謂“戊戌六君子”為一夥人的說法。其實算起來,他們起碼有七八夥兒人之多。
其中,譚嗣同是真心想要推翻滿清的造反派;梁啟超是繼承康有為思想的保皇黨;康廣仁對其兄的言論作為很不以為然;楊銳、劉光第對康有為甚為厭惡;其餘人也竭力撇清與康的關係。
而今,再加上一個強勁崛起的嚴復,更是獨樹一幟,將清廷變法的大戲渲染的熱鬧非凡。
內外交困之下,光緒帝大膽啟用少壯派清流和維新派書生,把一個個剛剛才參加過科舉中進士的青年火線提拔起來。甚至為了讓他們有資格上朝面君奏事,不惜給他們加上四品頂戴的帽子。
這麼幹肯定讓絕大多數辛苦熬半輩子才能上臺的官員們非常不爽,朝野之間議論紛紛。光緒皇帝乾綱獨斷,以變法革新的名義,借改革政府機構的時機,對朝廷內外的官員來了一次華麗麗的大清洗!
三品以上的官員裡,六部郎官開革一批,京城裡佔著茅坑沒事可幹白吃俸祿的官員,一刷子下去砍掉好幾千!
短短數日間,光緒帝一口氣發了一百多份“上諭”,按照之前楊浩從報紙上登載的,或者翻譯出版的各種資料中扒出來的內容,大刀闊斧的自上而下發起改革動議。
這就好比是一個大企業中,董事長突然一天之內下了一百多個通知,要求大家限期學習並照著做事。最要命的是,這裡面宣佈的條條框框,都需要改變以往的工作方式,更會讓原來的許多員工和管理層失業下崗!
可想而知這麼搞下去唯一的結果就是,全部亂套!不但會引起下面人的強烈抵制,被逼急眼了的管理層甚至會放下仇怨聯起手來,設法把董事長給搞下去!
光緒皇帝才二十三四歲,身邊又沒了翁同龢、李鴻章這種老成持重的大臣輔佐,剩下的人跟他一樣急躁而缺乏實踐經驗,盲目的相信其自身皇權威儀,結果就這麼製造出一場近似鬧劇一般的變法“大躍-進”!
各省督撫都是畢生宦海沉浮的老狐狸,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毛病。但他們多數卻並不直接拒絕合作,卻都有條不紊的自行掌控進度,在本轄區內開工廠、搞學校、練新軍。最關鍵的政體改革,卻一點不動。
沒有人是傻瓜,誰不知道這玩意是中國自漢代以來就形成的穩固統治架構,屬於誰碰誰死的範疇。改革?沒那麼容易!
光緒帝卻並沒感覺到其中的危險,他陶醉於大權在手一呼百應的極度爽感之中,被慈禧太后壓制那麼多年,終於有朝一日可以像個皇帝一樣的呼風喚雨。
在釋出《上諭》之後這些日子裡,他每天睡眠時間都很少,卻一直精神抖擻,好似渾身有用不完的精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