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東道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零五章 你要造反?,立鼎1894,魯東道夫,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羅豐祿揚起下巴,冷笑著打算看到楊浩的誠惶誠恐,但一眼瞥去,卻見這廝依舊笑的讓人討厭,渾然不當回事!
李鴻章自以為看穿了楊浩的全盤打算,甚至都瞪著他下跪求饒,又或者氣急敗壞的矢口否認。但左等右等,楊浩不但不驚慌,甚至還兩手往後一背,左右打量起屋子裡的擺設。
“這小子……!”
李鴻章差點沒忍住把茶碗砸過去。合著自己說了半天,他一點也沒聽出來好賴是怎麼著?當真以為老夫捨不得下手斬了他的腦袋?
老頭子剛要發飆,楊浩卻開口道:“中堂大人的仕途,是從剿滅洪楊太平軍漸入佳境,對於歷朝歷代的造反起義種種,想必有極深的認識。在您看來,從陳勝吳廣於大澤鄉揭竿而起,到前明朱元璋鼎立新朝,他們究竟有何異同?”
李鴻章又是一愣。這叫什麼問題。如果單純站在他的立場,毫無疑問,凡是造反的都是亂臣賊子。那必須斬盡殺絕,不用遲疑的。
但楊浩既然開口,這問題就不那麼簡單,因而他也不由沉吟了一番。同時,拿眼睛掃了一下李經方和羅豐祿。這是個不錯的考題,順便也讓兩人表現一下。
羅豐祿首先冷哼一聲道:“哪裡有什麼同與不同?黔首昏蒙,無知無識。天災*歷來常事。捱不得苦,一經鼓譟便暴起生事。放在那一朝也容不下他。”
站在他的位置,那是如論如何不能說出違背身份地位的話來,傳出去,就是不小的麻煩。翁同龢的例子可還擺著呢。
李經方卻有不同看法:“除卻王朝末世之時。豪強霸者趁勢而起逐鹿中原外,也多有平民無果腹之糧,只好鋌而走險,最終卻釀成慘禍,塗炭一方。總是有人所求不可得,便以暴力強奪之,此皆生亂之根源。”
李鴻章聽得眉頭微皺,這兩個答案都不算好。不過當真理論起來,那卻是一本書都未必能寫的完的。中華歷史數千年。秦漢以降就有兩千多年,哪裡是三言兩語說得清?
他瞪著楊浩喝道:“小子,不要拐彎抹角。直截了當與老夫說清楚。”
楊浩目光一沉,鄭重其事的道:“無論陳勝吳廣起義,卻讓項羽劉邦得了機會。還是韓山童父子以明教聚眾造反,卻被朱元璋溺死小明王而得了江山。又或者隋末群雄逐鹿,鹽販子黃巢造反,乃至明清兩朝的白蓮教。以及太平軍和捻軍。他們雖然規模不同,目的不同。但卻都有一個共同點。”
“哦?這卻是新論,老夫願聞其詳!”
李鴻章還真來了興致。這事兒以前好像沒有誰專門去研究吧?站在他的立場,造反的殺了就是,誰管你是為什麼。
羅豐祿無聲的冷笑,等著他丟人現眼。這個問題不是那麼好解釋的,你難道打算教導中堂大人怎麼造反嗎?
楊浩道:“歸根到底,失敗的那些人,都沒有明確的目標。不管嘴裡含著均貧富還是‘闖王來了不納’,一旦有點好處登時忘乎所以,拼命搜刮。分贓不均就大打出手,小富即安又或各行其是。再不然,就都被更有野心和手段的人利用,最終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
李鴻章一想,好像還真是那麼回事。就說太平軍吧,到了南京就當皇帝的稱王的,四分五裂,亂的一塌糊塗。若非如此,以當時的聲勢,朝廷想收拾下來,談何容易。
“那成功了的呢?”
李經方卻聽出一點味道,忍不住追問。他隱約覺得,順著楊浩的思路引申下去,就是一篇極好的文章。雖然,寫出來肯定是很犯忌諱的。
楊浩換上一臉的沉重,嘆道:“成功的,徹底忘記他們當初起事的緣由。從一名泥腿子爬上皇帝寶座,立即與當初欺凌壓榨貪瀆無恥的那些人一樣,倒過頭來繼續欺壓奴役大多數跟他們一樣的平民百姓。沒有人想到去實踐諾言,給天下萬民真正開創一個富足安樂的太平盛世。”
這回,包括李鴻章的老臉也都掛不住了。楊浩這哪兒是評判造反起義者啊,分明是在藉機諷刺他們這些讀書人沒良心!
自古以來,他們這些儒生滿嘴的聖人之言,動輒要“為生民立命,萬世開太平”。可實際上呢?當了官就忘了以前的志向,官越大的人味越少。平民百姓的死活,關他們什麼事啊!
潛臺詞他們也聽出來了,歷朝歷代,哪一皇朝也沒真正管過百姓死活。他們享受著統治者的各種優待,卻都沒低頭看一看苦苦求生的平民如何。包括這大清國在內,都他麼一個德行。
李鴻章老眼微眯,拉長了聲調問:“那你的想法,是要管一管這事兒?”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