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雲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5部分,德魯克世紀精選,浮游雲中,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反而成了受益人,而美國成了最大的受害者。日本的石油全靠進口,但這還不到它總進口量的10%,其餘進口的全是初級產品,如糧食、棉花、木材、金屬、礦物等,而這些產品的價格全部下降了。

與此相反,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非石油初級產品出口國,其中主要是農產品。如果不是因為石油輸出國組織,它們的價格本來應該高得多。

第3章 為什麼石油輸出國組織必將失敗(2)

根據卡特爾原理之三,一旦卡特爾組織中最強的成員——產量最大、成本最低的生產者——為了支援較小和較弱的成員,不得不削減其產量的40%,該卡特爾組織就會立刻解體。即便是一個相當強大的生產者,也不願意,實際上也不可能削減得比這更多。屆時,較弱的成員將不得不違背卡特爾組織規定的價格來維持其產量。最終,各個成員國各行其是,卡特爾組織分崩離析。要不然,最強的成員就會利用它的價格優勢,把較弱和較小的成員趕出市場。石油輸出國組織很幸運,它的第二大成員國伊朗,由於戰爭和國內革命,不得不削減了50%的產量。即便如此,最大的生產國沙特*,仍需要減產40%以上以防止卡特爾價格聯盟的分裂。而那些較弱的成員國,正像卡特爾理論所預計的一樣,開始用比石油牌價低15%的折扣價格“私售”石油。

同時,正如卡特爾理論第四條指出的那樣,石油輸出國組織已經失去了它對石油市場的壟斷地位。“任何卡特爾組織,都會在不到10年的時間內,損害其成員所佔的市場份額。”裡夫曼先生在1905年就得出了這一結論。1973年,石油輸出國組織的成員國,提供了工業發達國家所需石油的60%。9年後,這一份額跌落到45%(1985年又降到了1/3)。和卡特爾理論所預計的一樣,石油輸出國組織的市場佔有率,正被墨西哥、北海油田和加彭等後起之秀不斷蠶食。

卡特爾組織的第五條也是最後一條原理是,除非卡特爾組織穩定地、有系統地降低產品價格,否則就總會削弱其產品的市場地位。有史以來存在時間最長的卡特爾組織——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炸藥卡特爾和1910~1970年的貝爾電話系統就是這樣做的。然而,過去大多數卡特爾組織,如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歐洲鋼鐵卡特爾的經驗表明,在未來很長時間內,石油價格高漲將使它加速丟失很多市場,而且即便降價也無法恢復已丟失的市場。

當然,忽視石油輸出國組織有別於其他卡特爾的若干特點是很不明智的。最重要的顯然是地緣政治上的特點:世界上大多數石油,特別是大多數開採價格和生產成本低廉的石油,往往來自政治上不穩定的地區。發達國家很可能決定使用成本更高但政治上更安全的碳氫化合物能源,比如使用蘇聯的天然氣作為西歐的戰略能源儲備,或是使用墨西哥的石油作為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但如果決定支付額外的價格作為政治保險,則只會加速石油消費的下降,加速減少對石油的依賴性。

我們不能全然否定能源專家們的預測:石油市場有所不同,石油輸出國組織和其他卡特爾組織的行為也不一樣。對此預測的驗證,將伴隨著發達國家第一次持久的經濟復甦期而到來。那時,我們就會知道,石油消費的增長,是和經濟增長一樣快,還是和卡特爾理論預計的相同:比經濟增長慢得多甚至全無起色。

[1982]

1986年注:1983年美國經濟回暖,檢驗預言的時刻出現了。正如卡特爾理論所預計的那樣,石油消耗的確沒有像經濟那樣迅速回升,實際上幾乎毫無起色。只是由於沙特*願意再將其產量削減15%,使之不到其產能的1/4——這種做法只有像沙特*那樣人口極少的國家才能做到——石油輸出國組織才又繼續維持了兩年,到1985年秋季才解體。即便如此,也未能扭轉石油消耗和石油價格的下跌趨勢。等1985年秋解體來臨之際,石油輸出國組織的崩潰比以往任何主要卡特爾組織都更迅猛。

目錄

推薦序一(邵明路)

推薦序二(石曉軍)

前言

第1章管理基本要素1

針對通貨膨脹的調整2

面向流動資金和財務實力的管理5

管理生產力6

知識工作者的生產力13

生存成本與利潤錯覺18第2章面向明天的管理27

把資源向成果集中27

拋棄昨天29

管理增長31

管理創新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極樂

一意孤行

天降仙妻:這個宅男是我的

司徒止寂

四合院:阿瞞看了直點頭

進擊的白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