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穹之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六百三十二章 利益思索,苟出一個盛唐,蒼穹之魚,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
這其實也是政治手腕。
雙贏的格局,功勳赫赫的大將們也不用擔心李曄會對他們下殺手。
李曄耐心向張承業解釋了一番,獲得了他的支援,至於清流世家,李曄沒心思理會。
金融改革已經拉開了序幕。
洛陽、成都、汴梁、太原、北平、江陵、江寧、廣陵、天唐、興唐等地紛紛建起金銀行,總行設在長安。
金銀幣正式登上舞臺,取代了各地粗製濫造價值不一的銅錢。
穩定了國內的金融秩序,經商環境大大改善,受到了商戶們的大力支援。
商業的發展,也能減輕百姓田賦的壓力。
其實民間大宗商品早就在用金銀結算。
西北更是直接採用黑衣大食的金銀幣。
不可能商人揹著幾萬斤的緡錢到處做生意吧?
大唐經濟沒能騰飛,就是受制於錢幣的限制。
而掌握金融秩序,無異於大唐手中多了一把刀子,既可以向外收割,也能向內收割既得利益者。
至於民間,李曄聽其所便,百姓日常用不到金幣,最多用到銀幣,市面上流通的銅錢就夠用了。
交租也多是直接收取糧食。
當然,金銀幣的推行,也催生了另外一個問題,大唐需要獲得足夠的金銀礦來源。
目前的金銀存量是夠用了。
不過經濟騰飛是成幾何級增長的。
這時代受制於生產力,做不到如後世華夏一般經濟騰飛。
但只要要提前部署。
李曄把目光對向了倭國。
約略記得倭國有個石見銀山,在倭國戰國後期,其產量一度高大世界的三分之一左右,陸續被開採了四百年,而且就在出雲州附近。
至於金礦就更好找了,除了薩摩地區,還有佐渡島,金銀銅全出,當地也有“在能登國挖掘鐵礦的人,去佐渡國掘金”的傳聞。
這要知道地點,再去勘探就行了。
李曄召集將作坊的匠人、學徒,尚學中行將畢業的學生,分成三隊,調配一千五百神羽軍,陪同他們奔赴薩摩、出雲、佐渡三地。
只要找到一處,就夠目前大唐的用度了。
其他的以後慢慢找。
除了探險隊,李曄還令禮部侍郎馮道,帶著冊封源經基為順義王的詔令,專程去倭國冊封。
不過這道詔令,需要源經基付出相應的代價。
除了必須繳納的歲幣,還需要每年至少提供一萬倭人赴遼北為大唐服徭役。
臨行前,李曄細細叮囑馮道,既不要逼的太狠,也不要讓他們輕鬆。
溫水煮青蛙才最具有殺傷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