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樂陶陶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52部分,小人物的英傑傳,樂樂陶陶,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用這種方法迅速掌握了蜀地的民心,畢竟蜀國雖然佔據幾乎整個益州。但是上層官職長時間被劉焉…劉璋從外地帶來的人馬和劉備從外地帶來的人馬及其後代所把持,早就引起了蜀國當地豪強的不滿,以致於司馬氏稍稍露出了些許招攬的意圖便成功使得當地豪強歸心。
類似的故事是否還有別的版本李書實並不是非常清楚,不過只要有一個範例就足夠了。
更何況他眼前更重要的目標是攻下龜茲國以震懾整個西域。
這樣一來有了烏孫和龜茲兩個國家做例證,想必之後班復的工作會更加簡單。借用古書中最為喜歡使用的一句形容就是——傳檄而定,反正那些傢伙都是牆頭草,而如果面對的是中心風力達到17級的超級颶風,想來直接連根拔起送他們離開到千里之外也是沒問題的。
不得不承認,龜茲國計程車兵如果單論單兵作戰能力其實並不弱,或者說比起大漢的最強戰鬥集團邊兵。除了邊兵中的那些老兵油子或者有能力進階轉職的傢伙或許還能有很大的可能勝出。而這絕對不是李書實為了抬高對方以掩飾失敗什麼的說辭。而是李書實的切身感受。
而他的這個看法事實上也得到了包括呂布和班覆在內的所有將領的一致贊同。
但是哪怕是這樣強悍的個人戰鬥力在野外面對幷州軍的時候依然難逃敗亡的命運。
甚至李書實覺得哪怕是自己來指揮戰鬥,在人數相等的情況下也基本沒有輸掉的可能。
或許有人會覺得很奇怪,也許有人已經猜出了問題的癥結之所在。
是的,這些龜茲國計程車兵實在是太過於注重個人戰鬥力的培養。而忽視了整體的軍陣配合。
這或許和西域諸國之間的戰鬥有著很大的原因。
通常而言西域的勢力可以稱得上是大國三十六。小勢力更是星羅棋佈。一片不大的綠洲都有可能演變出一座城市,而後又在百年後逐漸衰落甚至消失。所以哪怕是這些國家中最為龐大的那幾個人口也不過十餘萬最多數十萬,能徵召計程車兵數萬的樣子。而大部分國家有個幾千人馬撐門面已經是東拼西湊才能夠拿得出來。而且還是在犧牲各種物資生產的情況下。
所以與其去考慮如何讓自己計程車兵多多益善,還不如磨練出一支精兵,不但不會佔用太多的人口,而且便於使用,在戰鬥中也能發揮出更為強大的戰鬥力。
最初的西域諸國混戰便是在這樣的狀態下進行的。
原本隨著各種小勢力、小國家被逐步吞併,大兵團終歸還是主要的發展方向,同時各種與之相匹配的訓練和作戰方法也會應運而生,這可以說是歷史必然的規律。
但是誰曾想隨著西域都護府的建立,這一程序被大漢生生制止住了。
雖然跟著大漢打了不少仗,但是因為每一次都是十幾國一起參戰,分攤到每一個國家的徵兵數量本就不多,而且大多數的情況這些國家的軍隊更像是湊數搖旗吶喊,或者用來進行長期圍困,真正大兵團作戰的機會並不多,所以吸取的經驗教訓遠遠沒有四大異族傭兵多。
而等到漢人的勢力逐步撤離西域,到現在也不過數十年的時間,戰爭的模式遠遠沒有達到發生質變的量級,也就是說西域諸國間的戰爭依然還處在“精兵決勝”的階段。
如果將戰爭規模上升到數千人以上,他們打到一半的時候或許自己已經先亂掉了。
對於這樣奇怪的敵人,而且還沒有注意到李書實的騎兵部隊對其後路進行的包抄,可以想見一戰之後龜茲的王城延城之內還能剩下多少計程車兵。
不過龜茲國計程車兵單兵能力的確很強,雖然在那種不利的局面之下,卻還能在分散突圍中將不少兵將送回到延城城內,這樣的表現也的確當得起李書實對其戰鬥力的評價了。
龜茲國的王城延城可以說是李書實在西域之中除了赤谷城之外見過的最為雄偉的城池。這座黃白色的城市有著頗為高大的城牆,而且和赤谷城一樣。擁有三重城郭。而且從遠處的山頂望下去,還能看到城內星羅密佈著大大小小的佛塔寺廟,粗略一數就有超過千所。
這讓李書實不由得想到了杜牧的那首江南春,只是在這裡,或許應該改作“龜茲八百四十寺,多少樓臺沙塵中”才比較應景,不過由此也可以知道這裡佛教是何等的興盛。
既然佛寺都已經如此壯麗,那麼龜茲的宮殿更是壯麗輝煌。
“看著讓我有種不搶上一筆總有些睡不著覺的感覺。”呂布兩眼已經變成了銅錢的形狀。
“好了,現在可就看我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