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疑一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0部分,品賢文談做人,懷疑一切,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如我,要錢做甚麼”,這句賢文是說子孫後代如果能力比我強,沒有必要留錢財給他們,因為他們自己有能力生存和發展;如果子孫後代沒有能力,不能爭氣自立,也不能留下錢財給他們,否則留得越多,給他們帶來的災禍也越多。《增廣賢文》中還有一句:“良田萬頃,日食三餐;大廈千間,夜眠八尺。”說的是富裕之家雖然擁有良田萬頃,但只能每日三餐;雖然有大廈千間,晚上也只需睡一張床。這兩句賢文總結了我國古人對財富的認識,旨在教育我們做人要少索取,多奉獻;要做一個有益於社會的人,不要為金錢所累,成為金錢的奴隸,而是要做金錢的主人。

追求人生,樂於奉獻

一個人活在世上,怎樣才能使生命更有意義呢?古今中外的許多賢者都認為能夠為社會、為他人多做奉獻才有意義,如果僅僅是向社會和他人索取,那麼這樣的人生是毫無價值的。老子是我國曆史上的大智者,他曾與一位老翁探討過有關壽命長短和人生意義的問題。

老翁對老子說:“聽說先生博學多才,老朽願向您討教一個問題。”

接著,老翁得意地說:“我今年已經一百零六歲了。說實在話,我從年少到現在,一直是遊手好閒地輕鬆度日。與我同齡的人都紛紛作古,他們開墾百畝良田卻沒有一席之地,蓋了豪華的屋宇卻落身於郊外的孤墳。而我呢,雖一生不稼不穡,卻還吃著五穀;雖沒製作只磚片瓦,卻仍然居住在避風擋雨的房舍中。先生,是不是我現在可以嘲笑他們忙忙碌碌勞作一生,只是給自己換來個早逝呢?”

老子聽了,微微一笑,吩咐一名弟子說:“找一塊磚頭和一塊石頭來。”

老子將磚頭和石頭放在老翁面前,說:“如果只能擇其一,仙翁您是願意要磚頭還是願意要石頭?”

老翁得意地取過磚頭放在自己面前,說:“我當然選擇磚頭。”

老子撫須笑著問老翁:“為什麼呢?”

老翁指著石頭說:“這石頭沒稜沒角,取它何用?而磚頭能夠砌牆蓋房,大有用場。”

老子又招呼圍觀的眾人問:“大家要石頭還是要磚頭?”眾人都紛紛說要磚頭而不要石頭。

老子又回過頭來問老翁:“是石頭壽命長呢,還是磚頭壽命長?”

老翁說:“當然是石頭的壽命長。”

老子釋然而笑,說:“石頭壽命長,人們卻不擇它;磚頭壽命短,人們卻擇它,不過是有用和沒用罷了。天地萬物莫不如此。壽雖短,於人於天有益,天人皆擇之,皆念之,短亦不短;壽雖長,於人於天無用,天人皆摒棄,倏忽忘之,長亦不長啊!”

聽罷老子的一番宏論,老翁無地自容。

這則典故說明,人生的價值不在於生命的長短,不在於索取多少,而在於是否為他人和社會多做奉獻。

不求回報,美名傳揚

一個社會如果人人都想索取,那麼誰都無法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如果人人都想著多做奉獻,並且努力去實踐,那麼大家自然會得到相應的回報。

隋朝時期,一個叫李士謙的人把幾千石糧食借給了同鄉的人。剛巧這年糧食歉收,借糧的人無法償還。李士謙就把所有借糧的人請來,擺下酒食款待他們,並當著他們的面把債券都燒了,說:“債務了結了,不用你們還了。”

第二年糧食大豐收,借了糧食的人不僅都爭著來還,而且還多還了許多給李士謙。李士謙無法拒絕,只好與鄉友們商量說,你們還我的糧食就算暫且存放在我家的糧倉裡,你們如有需要,隨時來取。鄉友們無不感激,李士謙的善舉由此傳遍鄉里,成為一時美談。

先有付出,後有收穫

“四書”之首的《大學》教育人們要知道物有本末,事有終始,只有知道本末先後的人才能掌握自然規律。在競爭激烈的生意場上,付出是本,收穫是末,只有付出才有收穫。對於本末的認識,看來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但還有許多人不太明白。

。 想看書來

兒孫勝於我,要錢做甚麼(2)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商人在經營上遇到了難題,市場不斷萎縮,資金週轉困難,於是他去請教一位禪師。

禪師說:“後面的禪院裡有一架壓水機,你去給我打一桶水來!”

半晌,商人汗流浹背地跑來說:“禪師,壓水機下面是枯井,壓不出水來。”

禪師說:“那你就去山下給我買一桶水來吧。”

商人去了,回來後僅拎了半桶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重生甜妻:厲先生的私寵

秋二月

罌粟妖妃

笑傲網路

炮灰npc成了全員白月光

枕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