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疑一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部分,品賢文談做人,懷疑一切,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1)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 做人要善良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句賢文的意思是所有的惡事都不要去做,要盡力多行善事。這句賢文教育人們要遠離惡行,做一個善良的人。

“善”字是會意字,從言,從羊,言是講話,羊是吉祥,本義吉祥。《現代漢語詞典》對“善良”的解釋是:心地純潔,沒有惡意。儒家關於教人棄惡從善的內容很多,《增廣賢文》中就收集了不少名句。如: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

為惡畏人知,惡中猶有善路;為善急人知,善處即是惡根。

隱惡揚善,謹行慎言。

為善最樂,為惡難逃。

春蠶到死絲方盡,惡語傷人恨難消。

善必壽考,惡必早亡。

見善如不及,見惡如探湯。

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

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

賢婦令夫貴,惡婦令夫敗。

一毫之惡,勸人莫作;一毫之善,與人方便。

這些賢文警句都是歷史典故和名人經歷的總結,對善與惡做了多方面的論述,給人深刻的教益,對於我們如何做人是非常有益的啟迪。

除了《增廣賢文》外,作為啟蒙教育讀本的《弟子規》關於棄惡從善的內容也有不少,如“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揚人短,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可見,我國古代就把善良作為做人的品德要求,並且這種教育從兒童就開始。

人有善念,天必佑之

這也是《增廣賢文》中的警句,說的是善良的人終會得到好報。春秋時期,魯國孟孫氏的家裡有一位特別忠實善良的使臣,名叫秦巴西。有一次,孟孫氏讓秦巴西陪他外出打獵。狩獵中,孟孫氏捕獲了一隻小鹿,他非常高興,決定把小鹿帶回家。孟孫氏把小鹿交給秦巴西,囑咐他一路上好好看護,別讓小鹿跑了。

秦巴西把小鹿放在車子上,十分細心地照料著。這時,他發現一隻母鹿遠遠地跟在隊伍後面,並不時發出痛苦的哀鳴。秦巴西斷定這隻母鹿一定是小鹿的母親。聽著母鹿的哀鳴,他惻隱之心油然而生,於是顧不得主人的囑咐,把小鹿放了,讓它回到母鹿的身邊。

小鹿被放掉了,秦巴西心裡輕鬆了許多,但他知道,放了小鹿一定會得罪主人。儘管如此,他一點都不後悔。

回到家裡,孟孫氏果然叫秦巴西將小鹿送給家裡人觀賞,秦巴西不得不把自己放走小鹿的事情說了出來。孟孫氏聽後,氣得半天說不出話來,決定放逐秦巴西,以示懲罰。

時間過得很快,孟孫氏的兒子長大了,需要請一位老師。孟孫氏想起了秦巴西,決定派人把他接回來。孟孫氏手下的人不解地問:“秦巴西是因犯了錯誤而被放逐的,為什麼如今竟讓他做公子的老師呢?”孟孫氏笑了笑,說道:“其中的道理還不很簡單嗎?秦巴西對小鹿尚且如此愛憐,如此善良,對公子還會錯嗎?”

不久,秦巴西被接回孟孫氏家裡,做起了孟孫氏兒子的老師,秦巴西的善良和忠誠得到了回報。

這則故事說明,善良和忠誠是做人的一種美德,世界上有一種規律在執行,善出者善返。《增廣賢文》曰:“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這就是規律之使然。

害人為始,害己告終

“善出者善返,惡往者惡來。”世上卻有那麼一些人,不懂得善惡的因果關係,為了一己私利而千方百計地陷害別人,結果反而使自己成為受害者。

從前,福建有個天寶山,山下的道觀裡住著三個道人。一天,他們商定一起上山採藥。傍晚時,他們挖著挖著,忽然發現地下埋有許多銀子。當時天色已晚,三人商量先取出一些銀子打酒買肉,等天亮了再挖出剩下的銀子。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2)

他們商定先派一人進城打酒買肉,兩人留下看守。見了這麼多銀子,他們各自私心漸起。留下的兩個道人暗暗商定,等打酒買肉的道人回來後將他殺死,地裡的銀子由他們兩人分;打酒買肉的道人也暗自盤算,心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血族戀人

溫暖寒冬

東風導彈車都開,你管這叫代駕?

誰煮魚

命運與金盃

換裁判

顧總請放手,妹妹我就是個妖孽

四月烽漫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