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未時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零六章:知聖,方知聖路難!大夏徵稅,江中郡納糧稅!【求保底月票】,大夏文聖,七月未時,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養氣,可以透過詩詞文章,浩然正氣所提升,後來我以文尺定儒義,無德之人,不可凝氣,可後面的境界並沒有得到定義。”
“畢竟我並非是聖人,隨意定義不是一件好事,凝氣境是第一關,以德凝氣,不算是大過,只是加了一個限制罷了。”
“而立言立德,則是立自己儒道之言,自身有何等的抱負,何等的思想,透過讀聖人經文,再加上自己的感悟,從而立下言行。”
“至於這個立德,德便是讀書人之德,見弱勢者被欺負,敢於直言,面對不公之事,也敢於出手,這便是德。”
“大儒境,則是完成前面四境後,獲天地認可,分兩種情況,其一便是著書傳播思想,其二便是明悟自然之道,順其而行。”
“前者依靠的是生活積累,知曉民間疾苦,後者依靠的是天賦。”
顧錦年心中自語。
針對大儒這個境界,顧錦年現在有很多想法。
這天下大儒不少,但並非是每一個都德高望重,有不少年輕人也成為了大儒,這個現象就很古怪。
在常人眼中看來,大儒彷彿就是年老者,心中有良知,做的事情,都是為國為民,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對抗黑暗勢力。
可實際上隨著瞭解,顧錦年發現。
凝氣養氣,如同武者一般,透過才氣可以達到。
立言立德,完全可以私人一點,譬如說以讀書改變一村的命運,這也算是立言,當然你也可以立的志向大一點,看個人的。
還有立德,不是說立德之後,就是成為一個有德行的人,而是達到讀書人的正常三觀。
普通人,看見不公的地方,你可以不去管,因為各掃門前雪。
而立德的讀書人,就要挺身而出,但這個挺身而出又有講究,允許順從本心。
換句話來說,一個知縣,他立德了,然後他看到宰相欺負人,在這個時候他可以選擇挺身而出,但挺身而出的下場就是被針對,影響自己。
所以他沒有選擇各掃門前雪,那麼他有沒有德行?
依舊是有,因為當他看到一個普通百姓或者是另外一個知縣欺負普通人,他會上前制止,挺身而出。
這就是儒道第四境的立德。
不然的話,達到第四境,就要完成聖人之立德,那這天下還有壞人嗎?
再者還有一句話。
什麼叫做壞人?
你看到一頭老虎追趕著一個人,你出手相救,打死老虎,你就是好人嗎?
老虎吃人,這是錯誤的嗎?
在老虎的視角當中,弱肉強食。
在邊境當中,你看到兩個將士廝殺,自己國家的將士要殺對方,你能制止嗎?
如若你制止,敵國的將士就要踏平你的國家。
所以道德這個東西,只能限定幾個大類,而不能細緻劃分,否則的話,根本扯不清楚。
立德,是擁有超越普通人的德行,而不是達到聖人的德行。
至於最後的大儒。
老一輩的大儒,透過著書,傳播思想,從而晉升為大儒,但也不是說這種大儒就一定是好人,一定如何如何的。
儒道思想有很多,有的大儒家庭,兒子吃飯不能上桌,與父親說話不能直視,家規嚴格,做錯一點都不行,規規矩矩。
這種大儒好還是壞?
也有的大儒,放蕩不羈,怎麼開心怎麼來,認為人活在世上就是要開心,只要不損害別人的利益,同時能獲得自己的快樂,何樂而不為?
這種大儒經常去勾欄,開心的起飛。
那請問,誰好誰壞?
但到了聖人這個境界就不一樣了。
哪怕是半聖,帶有聖字,德行就必須要起到表率作用,需要嚴格管控自己。
所以到了半聖,無論他是怎樣的半聖,他一定要有一個【中心思想】。
目前的中心思想,無非就是兩個。
為蒼生。
順天意。
只有這兩個,大多數是選擇第二個,畢竟為蒼生你就要付出很多東西,牽扯很多是非,就好比江中郡之難,救還是不救?
為蒼生,一定會救。
但順天意就不會,他們認為既然有因,那麼一切都是天註定的。
畢竟永盛大帝奪取了江山,如若這江寧郡之災,是建德皇帝搞的鬼,你該怎麼說?
你救下來了,建德繼續搞鬼。
激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