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未時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七十七章:殺奸臣!君臣博弈!五國策定難!舉國沸騰!,大夏文聖,七月未時,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定下來,只怕會有一些罵名。
可這些不是顧錦年眼下要處理的事情,解決災情,才是王道。
“百官聽令。”
隨著震懾手段結束後,顧錦年也不耽誤時間了。
“請侯爺吩咐。”
下一刻,百官齊齊拱手,朝著顧錦年一拜。
“大夏之災,定六國策。”
“著兵部立刻調控將士,安定國內,大夏王朝進入戰爭階段,全國上下施行宵禁,非運輸糧草油鹽等必需品,不可離府。”
“諸位國公領兵鎮守邊境,四大邊境,嚴格把守,時刻關注匈奴國動向,如若發現有任何異常,給予強烈警告,若匈奴國一意孤行,由鎮國公抉擇一戰。”
顧錦年出聲,這是第一條命令。
大夏若是內亂起來,寧王是一個危機,可匈奴國也一定是一個巨大的隱患,三十萬匈奴大軍死於非命的仇,匈奴國自然不會忘記。
扶羅王朝應當不敢冒犯,畢竟扶羅王朝還沒有跟大夏宣戰的資本。
至於大金王朝的話,有中洲王朝在,大金王朝的的確確也需要權衡一二,畢竟大夏當真內亂了,大金王朝,扶羅王朝,匈奴國即便三國聯手。
也不一定能碾壓大夏王朝,大不了不救災了,就跟你耗著,想要全境佔領大夏王朝,無疑是痴心妄想。
而且在如此大災之時,上下民眾一心,說句難聽點的話,大不了就魚死網破,都別活了,一起死。
大金王朝自然不想被拖住手腳,敢開戰就得做好魚死網破的準備,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中洲王朝坐享漁翁之利。
所以最大的隱患,就是匈奴國,不一定是扶羅王朝和大金王朝授意之下,很有可能匈奴國會自己入侵。
當初邊境十二城的時候,也是匈奴國擅作主張,而大金王朝與扶羅王朝發現以後,選擇了沉默。
等匈奴國佔領十二城後,便開始當老好人,跳出來以和為貴。
發生過一次,也一定會發生第二次。
“敬遵侯爺之令。”
兵部尚書出聲,領命。
“著刑部,嚴格管控大夏境內一切不法之事,控制輿論,張貼告示,亂議災情者,緝拿入獄,引起恐慌者,判為重罪,嚴查到底,如若發現有任何異常,斬首示眾。”
顧錦年下達第二條賑災國策,在這個非常時期,控制言論是必然的事情,不是說不允許大家說話,而是怕有心之人,造謠生事。
造謠一張嘴,闢謠跑斷腿,而且這是古代,基本上百姓能獲取的訊息,只能透過官方公文,類似於邸報這種東西,有是有,可大夏百姓文盲率達到六成。
這還是大夏推崇儒道,匈奴國文盲率高達九成,大金王朝也差不多七成半,扶羅王朝好一點,五成左右,畢竟扶羅王朝人少。
“敬遵侯爺之令。”
刑部尚書也領命。
“著吏部嚴控官員懶惰之罪,設立十二巡查官,奔赴各地災情,暗中調查,收集各地官員行為舉止,如若有官員怠慢懶散,剝皮填草,千刀萬剮,五馬分屍。”
“再由吏部通知下去,此次所有官員,若能穩定災情,一切功績,全部記錄為卷,只要能拯救百姓,解決災情,可入京領賞,有功者,封爵晉品,無論品級,非災地官員,也可發起募捐之行,賑災援助,亦有賞賜。”
這是第三國策。
他必須要將官員的積極性給提高來,朝廷內不怕,有太子等人入場,為了勢力鬥爭,這些官員必然會勤奮起來。
可各地官員就不同了,天高皇帝遠,災情之地,不去坑害災民,說實話已經算是不差,至於全心全意去救援災區,能有幾個做得到?
所以,顧錦年用了最直接也是最簡單的方法,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說大道理,為官者應當為民而行,不應該在乎賞賜,可這只是大道理,人終究是有慾望,有慾望就應當滿足他們的慾望。
還是那句話,一切以解決災情為主,其他的事情,其他再說。
這也是心學的核心之一。
知行合一,知道要做什麼,就圍繞核心去做,不要管這樣做有什麼影響,解決問題,處理問題,立功立德,其餘的事情先放到一邊去。
簡單點來說,做事果斷一點,大丈夫行事不得拘於小節。
“領命。”
吏部尚書稍有些停頓,但還是領下這個命令,他之所以停頓,倒不如其他問題,就是顧錦年現在許諾的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