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思右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8部分,趙匡胤傳奇,左思右想,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那五百遼兵剛剛衝了向前,正要與王彥超的衛隊交鋒,突然到處響起鑼聲,接著,四面八方人聲鼎沸,似有千軍萬馬蜂擁而來,也不知道周軍佈下了什麼天羅地網,嚇的心驚膽戰,各各撥轉馬頭,回身就跑。幸虧還算知機快跑,待到四面八方周軍合圍時,遼兵大隊早已跑出圈外,只損了三幾十人馬。這一趟雖是損失不大,但卻吃驚不小,往後也不敢再下葫蘆河來犯險了,河南百姓這才得到暫時安寧。
王彥超當即把這事奏稟皇上,皇上聽了,開懷大笑道:“好!好!好個張藏珍,想的好主意,把葫蘆河作長城使了,朝廷花費的不多,國家得益卻挺大的。好主意!好主意!”
接著下旨:把李晏鎮劃為靜安軍屯墾區,張藏英仍任沿邊巡檢招收都指揮使外,更升任為靜安軍節度使,負責葫蘆河第一線防務。
此前,漢帝劉承鈞在潞州吃了個軟釘子,不敢輕舉妄動了,晉陽那邊暫時相對平靜:如今,遼人在葫蘆河又碰了個硬釘子,河北一路也暫時安寧了。朝臣們均歌頌昇平,但周帝深知這種平靜只是暫時的,他更由於高平一役因軍需不足而致功敗垂成,甚覺遺憾,更萌生了儘快一統天下的雄心,但又知道以範質等為首的一班文臣,均恐怕連續戰爭會導致國家經濟困乏,因而他們大多是希望暫緩發動戰爭,也可以說他們是“主和派。”朝廷上“主和派”居多,皇帝的一統大計就很難實現,因此,必須起用一些“主戰派”。周帝想了個辦法:一日,坐朝與幾位宰相論政,周帝道:“朕經常思考治國之方,一直未得最佳良策,寢食難安。自唐,晉以來,尤其是東吳西蜀與幽州遼人,更是屢屢與我中國對抗,致令國家分裂,難成一統,宜令近臣出謀劃策,各盡才智,每人寫兩編文章,一編題為:為君難、為臣不易論。一編題為:開邊策。呈朕閱覽,亦乃集思廣益的好辦法也。”
皇上此話一出,這話就等於如今說的“廣泛徵求群眾意見”般的,宰相們當然不能反對。於是,朝中大臣紛紛開動腦筋,寫了起來。但大多是引經據典,博古談今,下筆千言,離題萬里。不中皇上之意。唯有比部郎中王樸的文章,最是適合皇上的心意,他寫道:
“……前朝之失吳、蜀、幽、並諸州,皆由當時執政者失道。如今應先找出當時失的原因,再找出取回來的辦法。當初失的時候,都是因為君暗臣邪,兵驕將惰,姦黨內熾,武夫外橫,如今吾皇內修朝政,外肅武備,歷朝兵驕將惰之風,一掃而光……
接著他又論到,用兵必先要:財用豐盈,士民歸附。更又論到用兵應先易後難。哪裡是易呢?他認為南唐的淮河一帶為易。他說:
……南唐江北與我接壤邊境二千里,我可選其防備薄弱之處以輕兵侵擾襲擊之。他若在此處增設防備,我又在另處侵擾襲擊,唐人懦怯,聞有警報必興大軍以援救,如此經多次侵擾,唐人定必民恐兵疲財竭,到時我再以大軍攻取,則江北之地必為我所有矣。既得江北,則以江北之民,行我之政,以江北錢糧,養我之兵。我可廣備舟艦,操練水軍,唐人必定惶惶不可終日,待我水兵練成之日,即可大舉南下,金陵唾手可得。
若得江南,則嶺南巴蜀聞風震懾,不勞皇師,傳檄可定。
東南既平,然後回師西北。河東劉氏自經高平之敗早已力竭氣沮,軍民喪膽,我若以得勝之師北伐,無異泰山壓卵,各州縣定必望風歸降……既平晉陽則遼東勢孤,無能再擾我河北,則幽雲十六州亦自必重歸中國。如今士卒精練,甲兵有備,群下畏法,將士歸心,以臣愚見,從現在始養精蓄銳,一年之後即可用兵矣。”
周帝覽表大喜,就令王樸當廷對策,詳細敘述文章中的細節。那王樸神峻氣勁,有謀有識,從容不迫,一一道來,凡所規劃皆合皇上之意。周帝覺得這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更是自己一統大業的好幫手。立即把他升為左諫議大夫,過了不久,又升兼知開封府事。
邊陲無事,周帝正打算休兵整訓,今年暫不征伐。可是,西蜀哪邊卻來招惹麻煩了……
且說那西蜀國主孟昶聽得周帝郭榮秣馬厲兵,有鯨吞四海之志。只恐周師前來犯蜀,便派了一個親信近臣趙季札前往檢查邊備,以防周兵。
那趙季札本是一介書生,憑著寫得幾首詩詞歌賦,得到孟昶賞識,得以位列朝堂。他本來就是志大才疏,偏偏又夜郎自大。自謂文才武略,當世無匹。常以周郎陸遜自栩。他去到秦州,鳳州巡視,得知對方周兵部署疏落,人數不多,就生了個貪功邀賞之心,便命守將出兵突襲。那秦州節度使韓繼勳是個穩健持重的老將,因見皇上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