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他三七二十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9部分,帝國宮廷往事:大明三百年(上),管他三七二十一,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外,死的死,逃的逃,只有魏國公徐輝祖因為與燕王是郎舅親,雖然燕王恨得不輕卻一直不忍加誅,而徐輝祖也很識時務,在被燕王召來親自訊問時一直垂淚不休,就認準了個不發一言。於是燕王命法司審治,逼迫他引罪自供。但徐輝祖不言如故,只是索筆為書,寫著“父為開國功臣,子孫免死”十個字。法司將這張紙呈給燕王后,他看了更是動怒,當即就冷笑道:“功臣算得了什麼,殺的就是你們這些自恃功高不服馴駛的大功臣!”

是的,元勳的後裔根本不算什麼,倒是國舅至親這一層,讓燕王最後果然特別從寬,只把他削爵罷官,勒歸私第也就算完事了。同時,燕王追封徐增壽為武陽侯,進爵定國公,子孫世世也可以襲爵徐達曾被封的中山王。

雖然一邊是血腥的壬午殉難,但另一方面,對於願意降服的建文帝舊臣,燕王卻又能既往不咎量才錄用。攻破南京時,繳獲了一批建文帝時代群臣所上的謀策,燕王連看都沒看,直接就下令將這些謀策書燒燬,使許多歸附他的建文舊臣都消除了顧慮,燕王這樣做的理由是:“這些官員當時身為建文臣下,理應為他出謀劃策,所以不必追究。”

燕王又傳諭恢復了安王、谷王等封地,此一舉不過是為了圓他當日舉白幟時所說的話罷了,果然不久,燕王就如同殘忍鎮壓政敵一樣,毫不手軟更不心軟地解除了藩王的兵權,此舉對鞏固中央集權極為有利。

■ 三保太監七下西洋

燕王對建文帝的懷恨卻並沒有因為自己登了大位而化解,他在下詔革去建文年號的同時,也把凡建文時代所改革的政令條格,一概廢去,仍復舊制,且追奪太祖時代的太子朱標、惠帝時代追諡的興宗孝康皇帝的廟號,仍諡朱標為懿文太子,廢興宗朱標的兒子朱允熥、朱允炆為庶人,禁錮於鳳陽。四年後,這座府邸被整整燃了一夜的神秘大火慘烈烈地燒燬了,那兩位已為庶人的年輕王子也暴然而卒,雖然大家都懷疑是燕王指使人乾的,可沒人敢求證,只得糊塗事糊塗了,於是千古一疑案就這樣出臺了。

燕王還把建文帝才兩歲的少子朱文圭漫漫無期地幽囚在中都廣安宮,號為建文庶人。可再不敢求證再不敢不糊塗,當時人也在心裡發問那不可一世的燕王,這就是自命為周公者應該有的作為舉動嗎?

在這些努力之外,燕王還整天懷疑建文帝不曾被焚死當年的那場大火裡,於是就下密旨斬草除根,可經過各處地方官的認真偵緝,建文帝卻就是蹤影皆無。隱姓埋名的建文帝出亡雲南後,駐錫永嘉寺,韜光養晦,人無從知,直待燕王崩後多年,建文帝才再次出現在公眾視野裡。

燕王篡位後就被歷史稱做了永樂君,又稱太宗。太宗皇帝為人英明果斷,極似太祖。所以太宗在位時,群臣不敢矇蔽。但精明的太宗卻鑄成了一個大錯。

先是太祖在世之日,嚴禁宦官干預朝政,這種嚴禁物化成一塊在宮門外豎著的鐵牌,為子孫戒。建文帝嗣位後,對待內侍依祖訓,一概從嚴。到了靖難兵起,很多宦官私下裡到燕營報知朝廷虛實,所以日後的太宗當時的燕王得以決計進退。燕王即位後雖然對他們大加封賞,但閹宦們尚嫌不足,於是太宗只好在派會鎮遠侯顧成,都督韓觀、劉真、何福等,出鎮貴州、廣西、遼東、寧夏諸邊的時候,命有功的宦官與他們偕行,並賜公侯服,位於諸將之上。接著雲南、大同、甘肅、宣府、永平、寧波等處也都派遣了宦官出使,偵察外情。從此喪送大明朝的閹宦專政,也從這裡開始了。

第十章 叔侄爭天下(9)

因為有訊息傳來,說建文帝逃往海外去了。太宗於是就命宦官鄭和為正使,副以王景和等,出使海外,名為宣威示德,實是暗中探訪出亡海外的建文帝的蹤跡。

也同當年的內使雲奇一樣負有奉命作為特務一職的鄭和,於是就和王景奉了上諭,特造大船六十二艘,載兵士三萬七千餘人,多齎金幣,從蘇州劉家港出發,沿海而南,經過浙、閩、兩粵等諸海島,直達占城。

占城在交趾南,距南洋不遠,因為當時人們掌握的地理知識所限,認為由東至西就算做西洋,因為稱鄭和為三保太監,於是就有了三保太監下西洋之說。

鄭和等以占城為據點,在南洋四處尋覓,可是並無一絲一毫的建文帝影蹤。於是鄭和就與王景商議道:“這番咱們尋不著建文帝,可怎麼回去復旨呢?”王景說:“我瞧海外的島國很是不少,莫若藉著上諭,咱們遍歷諸邦,詔他們歸誠天朝,倒也未嘗不是功績。”鄭和聽了,喜得一擊掌,大叫道:“這話有理!招順蠻方,令他國入貢我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論散兵與暗黑本丸的適配性[綜原神]

夢裡挑燈萬更

我的完美校花女神

喬峰大俠

食至名歸

高樓望月

全球降臨:克蘇魯的地窟遊戲

絨毛怪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