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
管他三七二十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0部分,帝國宮廷往事:大明三百年(上),管他三七二十一,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羽翼,以便謀篡大位。所以他們第一個就和藩王作對,數月以來,代王、周王、齊王、湘王,死的死,逃的逃,照這樣下去,藩王們如不自衛,將來朱氏族中連個活口也沒有了。況且太祖在《皇明祖訓》中早就言明‘君不明,則藩王得起兵以清君側’,祖訓上既有這一條,俺為保障國家及保全諸王計,不得不興兵靖難,以‘清君側’,除去齊泰、黃子澄,目的是使皇上省悟,永保大明的錦繡江山。況且現在馬肥糧足,吾輩豈能甘心束手待斃?!”
燕王一邊說著,一邊聲淚俱下,如此慷慨誓師,將士們人人憤激,個個摩拳擦掌。燕王見士氣可用,便下令出兵,直逼通州。此一舉,歷史上便有了這樣的結果,這邊燕王舉了白幟叛於北平,那邊建文帝遁紅塵入空門去了。
■ 功敗垂成
守通州的指揮房勝一聽說燕王兵到,立刻便開門投誠。燕王得了通州,順流而下,又攻克了薊州,陷了遵化,北兵已抵居庸關,關上守將餘填、都指揮馬宣,棄關逃走。都督宋忠也不敢交鋒,引兵退至懷來,北軍趕到,宋忠勉強出戰,結果大敗進城,北軍隨後擁入,擒了宋忠,並出示安民。
次日燕王領著大隊人馬進了懷來,命朱能、張玉、丁勝、龐來興等分頭襲取龍門、開平、雲中、上谷諸州。不到半個月,各處紛紛報捷,燕王好不得意。
而對於建文帝來說,警號如雪片般傳入京中,讓他大驚大惶,即時召集文武大臣,籌議討燕計劃。於是拜老將耿炳文為大元帥,統兵十萬,以寧凱、李堅為先鋒,星夜起兵,浩浩蕩蕩地殺奔北方而來。左丞相齊泰恐兵力不濟,又命江陰侯吳高、安陸侯吳成、都指揮盛庸、潘忠、徐貞、楊松、陳文安等領兵五萬,在後接應。又令王宇暉為運糧總管,專門接濟糧餉。燕王聽說南兵眾多,不敢輕進。
第九章 四面危機(9)
耿炳文領著十萬大兵,在滹沱河隔岸屯住,也不向北軍挑戰。耿炳文的用意是要暗遣鐵騎去抄襲燕王的背後,待北軍心慌退去再渡河追擊。
耿炳文部下副將張達原系北平人,在這關鍵時刻竟然棄了炳文來投燕王,把耿炳文的謀劃與軍中虛實一齊和盤托出。燕王聽說驚得面如土色,忙起身拜謝張達,說:“得將軍來此,是天助孤王成功。像耿炳文這樣的詭計,若非將軍見告,孤王這裡必然全軍覆沒了。”於是立刻增加張達為都指揮,又派了十幾個細作,趕往京中捏造流言,說耿炳文停軍不進,是得了燕王的賄賂。左丞相齊泰得了這個訊息,忙來奏知建文帝,下諭催耿炳文火速進兵。
耿炳文接到上諭,不覺長嘆一聲道:“君主不明,權臣當國。將帥被他人掣肘,吾輩恐怕將來是死都沒有個葬身之地了。”說罷便下令,渡河進剿北軍。其時耿炳文已派了先鋒李堅偷襲燕王背後,這時也等不到雙方並進了,只得單獨渡河來和北軍交戰。
燕王見建文帝信了流言,逼迫耿炳文出兵,便吩咐朱能領兵埋伏在河邊,張玉在後接應,又命龐來興領兵一千去上流埋伏了,只是擂鼓吶喊作為疑兵,又令丁勝引兵五百去守住滹沱河河沿,看南兵渡過一半時,就鼓譟起來奮力殺出,自有大兵來接應。丁勝、朱能、張玉、龐來興等都領兵去了。這裡燕王親率三軍準備交戰。
耿炳文督著兵馬正在渡河,忽聽得上流人喊馬嘶,耿炳文猛然說道:“咱們渡河,須防北軍截擊。”先鋒寧凱道:“我兵多北軍十倍,諒北軍也沒有這般膽量。”
耿炳文道:“素聞燕王用兵如神,不可不防。”言猶未了,上流鼓聲大震,喊殺連天。南軍忙整戈待戰,卻又不見一人,大家疑惑了一會兒,依然渡河。上流喊聲又起,鼓聲復鳴,南兵急來看時,連鬼也沒一個。寧凱大笑說:“這是北軍的詭計,他不敢和我軍對敵,只用疑兵來嚇人罷了。”
兵士們聽了,也一齊笑起來,竟大著膽渡河。將至一半的時候,河沿上突然吶喊聲四起,丁勝領著五百軍士直往河沿上殺來,寧凱分兵迎敵,一面繼續渡江。不提防河邊朱能又殺出,上流龐來興再殺來,後面張玉又殺到,南軍這時手足無措。耿炳文雖是智謀老將,因誤信了寧凱的話,這時也指揮無度了。
正在萬分為難的時候,北軍陣後塵頭大起,燕王親自領三軍前來接應。南軍頓時沒了紀律,紛紛棄戈逃命。耿炳文獨立陣前,連斬牙將六員,仍是喝止不住。寧凱見不是勢頭,回身便走,於是南軍大敗,落河死者無數,來不及過河的便向北軍投誠。燕王領著兵馬,乘勢大殺一陣,一時間屍橫遍野,河流水赤。北軍正在追殺,南軍的後軍吳高、吳成等趕到,燕王見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