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暖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9部分,經濟學林論劍,江暖,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宋元明清法律思想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王鈞先生認為:“自明中葉始,土地兼併日益劇烈,造成如下後果:第一,稅田額數大幅度減少,失額土地‘非撥給王府,則欺隱於猾民’,官僚貴族佔有土地並以合法或非法手段免除了賦稅,成為非稅田,財政稅收因此相應減少。第二,失去土地的農民或者淪為佃農,或者流亡,沉重的賦役日益轉嫁到尚保有土地的中小田主身上,也導致他們的破產。第三,民不聊生,流民遍地,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社會動盪不安。第四,土地兼併和欺隱,導致戶籍登記與土地所有狀況相互脫節,黃冊裡甲制度徒具形式,賦役秩序混亂。”(《地權的困境:明代史個案研究》,載《人###律評論》,2001年第1輯)
經濟學界也延續和贊同主流的土地兼併觀。例如,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經濟學教授陳平先生認為:“人口增長伴隨著土地兼併的無限趨勢和有限的耕地面積發生不可克服的矛盾,造成周期性的農民起義和內戰,消滅大量人口,導致大量荒地出現,才使危機獲得暫時的解決。”(《文明分岔、經濟混沌和演化經濟動力學》,第81頁,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北京師範大學的經濟史學者唐任伍先生說:“在封建社會中,土地兼併是以土地私有制為前提的。”(《唐代經濟思想研究》,第81頁,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南開大學的經濟學者鄧宏圖說:“‘官商合一’的制度安排下,土地兼併劇烈……在西漢初年,自耕農佔絕對優勢,未有兼併,但隨後,兼併日盛……兼併不僅導致稅源流失,而且危及帝國統治基礎。”(《歷史上的官商:一個經濟學分析》,載《經濟學》,2003年4月)
被高估的土地兼併
清朝以前的土地兼併程度到底怎樣?無法找到完整的統計資料。現在作為土地兼併證據的,要麼是一些文人筆下的描寫,要麼是一些學者為了推行自己主張而作為論證提出的一些大致的描述,要麼是一些官員為了彈劾某些官員而作為證據的對這些官員兼併土地的數量描述。譬如,漢朝董仲舒在《限田》中說: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賣買,富者田連仟陌,貧者無立錐之地。”此後兩千年,大家都廣泛引用這句話,但很少有人認真地分析過中國農村的財富分配與所得分配。宋朝的劉克莊在奏札中說(1234年):“至於吞噬千家之膏腴,連亙數路之阡陌,歲入號百萬斛,則自開闢以來,未之有也。”陸游在《入蜀記》中披露,南宋初年颳起的兼併風,權臣秦檜佔有的土地自不必說,僅在永豐圩的賜田就達960頃。明末清初的顧炎武說:“吳民之中,有田者什一,為人佃作者什九。”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副都御史許三禮彈劾刑部尚書徐乾學“買慕天顏無錫縣田一萬頃”,就是說慕天顏、徐乾學先後擁有至少一萬頃田產。
土地兼併的歷史檢視(2)
上述這些土地兼併的論述,大多不可信。文人撰文,多有誇張。譬如詩人所寫的:“白髮三千丈”。人的頭髮,三尺就很長了,怎麼可能有三千丈?但是,為了渲染,就不顧客觀實際誇大其詞。為了推行自己的學說,如董仲舒等人,誇大其詞在所難免。董仲舒說的“富者田連仟陌,貧者無立錐之地”,就是文人的泛泛而談,根本不是科學的表述,他應該指出某地富者佔田多少貧者佔田多少,告知土地兼併的具體資料。至於為了打擊對手而無中生有的栽贓,這是傳統官僚最為擅長的手段之一。譬如,清朝的許三禮說慕天顏、徐乾學先後擁有至少一萬頃田產,這根本就是信口雌黃(參見吳廷璆等編:《鄭天挺紀念論文集》,中華書局,1990)。吳廷璆的統計指出,清朝具有千頃以上土地的僅有4戶,即和���倭洹⒊魯�瘛⒊略��F渲諧魯�裼滌械納程錚�酆狹繼鋝灰歡ㄉ系昧飼�輳皇O碌娜�Ф際槍倭牛��塹奶鋝�婊�塹�濾�峁┑模�蚴槍蘭剖�鄭�渲行槭�簧伲�灰歡ㄓ心敲炊嗵鎩D苡星О僨暉戀氐模�謖�鑾宕�彩欠錈�虢恰�
清朝土地兼併情況,我們僅能找到一些區域性的資料。根據欒成顯先生編寫的《明代黃冊研究》,我們可以看到清初安徽休寧縣二十七都五圖三甲的編審冊,包括順治八年(1651年)至康熙四十年(1701年)四個年度中“本甲各戶現有耕地面積的詳細產權紀錄”(詳見表1)。
'(圖略表1 安徽休寧縣二十七都五圖三甲農戶佔地額分組表)資料來源:欒成顯:《明代黃冊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從表1可以看到,絕大多數的農戶佔有10~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