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部分,顛覆策劃,博搏,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料未及。 更有意思的是,內地有位讀者向文稿競價組委會打來長途電話,問候機樓公司經營什麼,組委會有人回答:“候機大廳”。“那還要民航總局幹什麼?”“這是全世界第一家。” 這次成交更產生了長久的連鎖反應,李遠欽除了成為記者追逐的人物之外,作家們的信件與稿件更像雪片一般飛向候機樓,飛向李遠欽,他不得不在電話中向王星求援:“王星,我頂不住了,候機樓都成了文稿競價的第二個組委會了。有讀者竟然稱我為文壇救世主,求我普渡眾生。” 誰能料得到,這麼大的影響,這麼大的效應,只花了萬元! 成功的策劃,實際上要啟用各個相關的要素,使不同的鏈條在不同的位置運轉起來,從而產生一個巨大的合力。 值得一提的是,這宗文稿成交的第二天,《深圳商報》在頭版位置以“五千年文化史添精彩一筆”為題報道這個新聞的同時,又配發了該報評論員的一篇題為《“造海”三題》的評論,這篇評論在談及首宗文稿成交時這樣寫道: “此次,文稿公開競價,出現了一個出人意料的現象,在前來‘趕海’的人中,竟有許多企業家。在昨天的首次文稿交易中,隨著深圳機場候機樓有限公司總經理李遠欽的大筆一揮,企業界終於在競爭中力拔頭籌。這件事本身就極富象徵意義,它說明,中國企業界已不再滿足於營造企業自身的文化環境,他們已將‘企業文化’的外延擴充套件到整個社會的大環境之中,他們已經意識到,在自己的‘企業形象’中注入高雅文化的內涵是何等重要。” “企業與文化的‘聯姻’,勢必為儘快建立完善健康的文化市場注入強大的經濟活力,這對文化造海的宏偉工程來說,實在是一樁喜事。” 締造全新的投資概念 “做一部優秀暢銷作品的出品人” 首宗文稿成交的完成,使王星為中國文壇組裝一個市場的設想變得明晰可行,並豐富了他原先的設想,它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祖國大陸文稿市場的強行啟動; 與港臺文化市場的溝通與銜接; 企業界介入文化產業領域; 合成出版成為可能。 1993年9月20日,購得《新大學人》著作權使用權的深圳機場候機樓有限公司與深圳海天出版社達成了合作出版此書的協議,在深圳竹園賓館舉行的簽字儀式上,國家新聞出版署副署長、文稿競價活動顧問王強華到場祝賀。王強華說,深圳此舉開全國之先河,他對此“很有興趣”。他透露,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正考慮開放書籍選題市場。深圳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部長楊廣慧則高度關注企業對文稿競價活動的參與,他認為這是企業與文化結合的一個範例,他希望企業在參與文稿競價中“名利雙收”。這樣看來,策動企業參與這項文化活動,將成為建立買方市場的關鍵。現在,王星必須精心策劃這項活動,換句話說,他得為市場的建立尋找一個閃光的賣點。 “做一部優秀暢銷作品的出品人”,一個全新的出版概念應運而生。 這不是一句廣告詞,儘管它的訴求物件是企業界人士,這裡,他將企業家購買文稿的行為轉化為一種更高層次的投資行為,他強調了“出品人”這個概念。“出品人”既適應深圳人商品意識較強的特徵,又蘊含著高雅、富於品位的文化追求。王星有信心透過自己的努力,使之成為一種時尚的投資行為。 《新大學人》協作出版的完成,亦證明企業界與出版界正欲謀求一種新的合作方式,使企業界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和姿態介入出版領域成為可能,“做一部優秀暢銷作品的出品人”亦在國內首次提出並明確了合成出版這個概念。  
上部(15)
曾幾何時,中國的出版業一直受現行出版體制的約束,大部分經濟拮据,舉步維艱,就算偶爾出幾部暢銷書賺些錢,但大多數不賠就謝天謝地了。所以,文稿競價活動不能指望出版社的積極參與。別說公開競價,就是公開交易的可能性也是極低的。 也許有人不禁要問,既然主辦者事先早已預料到這一結果,而事實上絕大多數出版社對競價活動從一開始便反應冷淡,為什麼還非要策劃這一活動不可? 文章就在這裡。 出版界對文稿競價反應冷淡,但不等於對文稿競價的過程、進展和結果漠不關心,人民文學、花城、海天、雲南等出版社都是第一批表示支援文稿競價的單位,全國有15家出版社的負責人和編輯給組委會寄來稿件參加競價,有些編輯在來信中稱讚文稿競價活動,認為“這一創舉對出版界將是一次巨大的衝擊,它把出版界所有的弊端都暴露出來了,或許還能起到某種催化作用,在中國出版體制市場化的改革上產生一種推力”。 這僅僅是“文章”開頭,從理論來說,文稿競價的當然買家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