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澀春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部分,一課經濟學,青澀春天,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是一門認識普遍影響的科學。這門科學用於追蹤經濟政策提案或現行政策的影響時,不僅觀察其對若干特殊利益集團的短期影響,也要考察其對整個社會利益的長期影響。
這個教訓,正是本書所特別關注的。在本書開頭,我們開宗明義,提綱挈領地點明瞭這一課的主旨;接下來,我們又用大量跟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例項,從不同經濟生活領域去闡明瞭這一課的實質。
就在運用例項對核心教訓進行闡述論證的過程中,我們也領會到了其他更為普遍的教訓。這裡跟大家分享一下,相信有助於大家更清晰地把握這一課。
既然將經濟學視為追蹤各種後果的學科,經濟學就必須像邏輯學、數學等學科,是認識必然結果的科學。
我們用個簡單的代數方程來說明這一點。假設x=5,且x+y=12。這個方程“解”是y=7。這個結果十分精確,是因為我們透過正確的計算得出的,這個未知數等於7。計算方法雖然不是直接的答案,但它卻必然蘊含最終答案。
這條簡單的方程所包含的這個道理,對於最複雜、最深奧的數學方程來說是同一個道理:答案已經蘊含於問題的陳述之中。我們只需要去把它“算出來”。不過,有的結果確實出乎人們的預料,以至於人們覺得自己可能是發現了新事物——那種興奮震撼,就像“天文觀測者猛然發現一顆新星闖進他的視野”。當自己的答案得到了理論上的驗證,或者從實踐結果中得到了驗證,人人都會有那種發現的感覺。雖然答案早已蘊含在問題的陳述裡面,但並不總是一目瞭然。數學提醒我們:必然蘊含的答案,不見得是顯而易見的答案。
這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