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聽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三十九章:製糖坊,女配在種田文苟住了,江上聽雪,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女配在種田文苟住了正文卷第一百三十九章:製糖坊沒辦法,夏天用冰,溫度是能降下來,但水汽重啊。

除非一家子都想得風溼病。

再說一個冬天燒炭。

再好的炭燒在屋子裡,空氣不流通,它總有點異味的。

且不管是降溫還是供暖,調節的溫度都是有限的。

比起半丈兩面花來,效果是大打折扣的。

唐景雲回來後,趙大魁就要動身返回上京去種花了。

這次唐景雲帶回來五匹馬,全叫趙大魁拉去用了。

裝了幾車的花種,還裝了一車的半丈兩面花,拉去上京賣。

而賣了樹的錢,唐景雲要顧長青在上京的好地段買個大點的店鋪,一邊賣雪玉金蓮系列的靈藥坊,一邊開紅糖白糖之類的糖坊。

等“青門綠玉房”種出來,還有西瓜霜糖,果糖之類的。

熬製出來的糖,目前還全部在倉庫裡放著。

唐景雲看過,紅糖色澤紅亮純淨,白砂糖顆粒分明,甜度濃厚,冰糖純白潔淨,晶瑩剔透。

這個時代的人,對於甜味並不敏感,像糖類這種調味品都被當做高檔貨物來交易的。

糖類價格甚至堪比肉類。

--

趙大魁在甘蔗成熟的時候就讓大部分人專注到收割砍伐甘蔗中去。

熟了的必須在兩三天之內就得全都收上來。

這個收穫期也是唐景雲走之前就仔細推斷出來的。

甘蔗的蔗糖分隨生長期而逐漸提高,成熟時達到最高點然後逐漸下降。

而且甘蔗一經收穫,便開始失水減輕重量,蔗糖逐漸轉化為還原糖,從而使純度下降。

在乾燥和高溫條件下更易轉化。

因此,甘蔗不能貯存,應儘快送糖廠加工,以收穫後不超過2天即加工為宜。

過早過晚了,含糖率不是不夠就是下降。

之所以讓大家都去收割甘蔗,是因為甘蔗收割時必須隨挖隨削。

把塊莖上的根毛、根尾都削了,堆起來儲藏,防止變質等問題。

接下來,就是專門撥出的那部分人處理甘蔗來製糖。

製糖坊就加蓋在製藥坊邊上,離走馬山那幾座山頭都近得很。

趙大魁帶著衛馨蘭親自監督的。

一開始,來做糖的村民們都不知道這是做什麼,為什麼要這麼多懸垂的木樁和支架起來的大鍋。

趙大魁按照製糖的流程,一一給他們分了工。

先是把塊莖洗乾淨,切絲或者片狀後壓出糖汁。

再採用石灰為主要清淨劑清淨。

過濾乾淨後就可以放進鍋裡燒——

榨過汁後的甘蔗渣還可以拿去餵豬或者堆肥,這個當做趙大魁給糖坊工人的福利,叫他們撿回去。

接著就是最重要的一步。

在甘蔗滲出汁里加一點兒石灰。

石灰的量要很精準,一個不小心,做出來的糖就廢了,根本無法入口。

這個步驟,就如同滷水點豆腐。

在煮熬中,趙小舟讓人把最嫩的一部分糖漿先舀出來,在一旁放著。

剩下的繼續分別在鍋中翻動,去除水分。

慢慢的,糖水就成了膏體,再加點糖水炒,從膏狀炒成砂礫狀,也就大功告成了。

出現在大家眼前的,是土法炮製的褐色紅糖。

如果要白砂糖,還得進一步工序提煉,但在現在是沒有很大必要了。

這個時候還沒有製作白糖的技術,紅糖就已經夠昂貴了。

趙大魁也只是按照唐景雲的要求,做了很少一部分,留著自用的。

糖水在製作過程中,就冒出了甜香。

饒是如此,大牙口子村和李溝村的村民還是不敢確認這是糖。

誰敢相信啊?

他們在用樹根做糖!

剛才雲丫頭還說樹根榨完渣子可以拿去餵豬。

還是趙大矛心大夢大,在砂糖成型為沙礫的模樣後,才懵逼地問了一句:“東家,這是……是……糖嗎?”

香味一樣,但外表晶瑩剔透如洗淨的河沙,但是和他了解中的來源怎麼不一樣?

紅糖不是用叫做甘蔗的植物做出來,而且只能靠南北闖蕩的商人從南部蠻荒地區帶回來的嗎?

怎麼樹根都能炒出紅糖的?

趙大矛的世界觀都要被顛覆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女生小說相關閱讀More+

轉生成猛禽後我啥都吃

塔黃花開

是貓逼我辭職的

花彩雀鶯

首長九代單傳,我一胎六寶打破了

最愛燒洋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