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良家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十二章通章太史慈,漢末之幷州匪政,楊氏良家子,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看書網,!
長孫素當初驚豔的表現,曾經讓張瑞感慨“此即孤之韓擒虎也”。
若說其能力最像當今天下哪位名將,那自然是東吳第三任大都督呂蒙。
呂蒙前期以勇猛善戰,先登陷陣而著名。直到孫權勸學後,其開始學習兵法,最終成為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不過長孫素的比呂蒙高太多,其前期就在學堂裡面飽讀兵法,更通讀各種經史書籍。基本上其就類似於呂蒙文武雙全時的情況。
而進入軍中,長孫素又接受了禁軍更系統的教育。
的灌輸,長安學宮兵家學院教習定期對軍官的授課,都使得這位年輕俊傑在兵法方面突飛猛進。能力不弱於其勇武。
這使得張瑞非常偏愛這位自己選拔出來的武舉狀元。可惜的是,他從軍參戰時,統一歷程已經過半。
他的首戰就是率領甲騎具裝與關平一起進攻徐州大軍。
之後雖然屢立功勳,但只短短三年的時間,也無法從一名新晉軍官,升到位高權重的大將軍。
這麼短的時間,只有諸葛亮才有這種可能。但要知道諸葛亮身上揹負著的是難以形容的壓力。率軍四千孤懸塞外,自己撫卹流民,開荒墾田,籌集糧草,防備四面八方的強敵。
所以到孟朝立國,長孫素只升到了正四品將軍一級。
既然有才能,又被皇帝所信重。那自然是不缺培養立功的機會。
於是張瑞打算將其平級調動,到安西去擔任神威軍指揮使。
神威、武威兩軍與北庭的鎮撫使麾下的軍隊一樣,都是募兵制,不在禁軍系統當中。所以都不設大將軍,以指揮使作為統軍將領,勘定的品級為正四品,比蘇則的從三品節度使低一級。
這也好理解,如果邊軍主將為大將軍,那就是正三品了,與六部九卿同級。官職反而在蘇則之上,那他這位節度使還怎麼調動軍隊?
聽到長孫素之名,蘇則喜出望外,笑著說道:“竟然是上屆武舉狀元。盛名之下無虛士,長孫將軍必能在安西滅國無數。”
張瑞點了點頭,說道:“長孫將軍素有功勳,驍勇善戰,朕對其抱有厚望。另一位良將,卿可能沒有聽說過。亦是複姓,名曰太史慈。隨揚州刺史劉繇投降我朝。”
與長孫素的剽悍猛烈,正面摧枯拉朽不同。太史慈用兵更喜歡用奇,喜歡巧計設伏。
這一點觀他生平所為,便能知曉。
關於太史慈,後世人都知道他是東吳名將,但經常會誤以為他在進入東吳前默默無聞。
其實正好相反,太史慈在年輕時可是一個風雲人物,知名於世。以至於他的具體身高,形容外貌都被詳細的記錄在史。
身高七尺七寸,美鬚髯,猿臂善射,弦不虛發。
這麼詳細的記載,若非諸葛亮這種光耀一個時代的千古名臣。
那就只能出現在通緝令上,方便地方官員對著通緝令抓人。
太史慈的“美名”實在傳的太遠,以至於連遠在涼州的蘇則,過去也曾有耳聞,略有猜測的問道:“可是東萊通章太史慈?”
張瑞眉頭一挑,問道:“卿竟然亦知太史慈之名?”
蘇則笑著說道:“怎能不知?只因太史慈一人之力,便使前漢州部刺史大改周章,以監察郡國。天下十三州皆受影響。我朝亦因此而完善監察法令,務必兼聽則明。”
這就牽扯到了漢朝的刺史、郡部之間的權力糾紛。刺史並不是郡守的上級,若州與郡之間發生嫌隙糾紛,不能分是非曲直。
結案判決全看哪方奏摺先送到朝廷廷尉有司,結案的判決多以先讓有司知事者較有利。
太史慈自幼十分好學,所以是個純正的文士,因為學問而擔任東萊郡奏曹史。
當時本郡與本州之間有嫌隙,其時本州的奏章已先發去有司處,郡守恐怕落後不利,於是求取可為使者的人。
太史慈時年二十一歲,被選為使,乃日夜兼程取道,抵達洛陽,先到公車門前等候,待見州吏亦至,才開始求通上章。
太史慈假意問州吏道:“君也是前來欲求通章嗎?”
州吏答道:“是的。”
太史慈又問:“奏章在哪裡?”
州吏道:“在車上。”
太史慈便說:“奏章題署之處確然無誤嗎?可否取來一視。”
州吏不知太史慈是東萊人,便取出奏章相與。
誰知太史慈先已藏刀於懷,取過州章,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