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良家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零一章免除農稅的初次展望(為盟主凡人3109加更),漢末之幷州匪政,楊氏良家子,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漢末之幷州匪政
確定下府兵擴招,張瑞看向司馬芝,問道:“軍籍擴招至二十萬,民部財政是否有壓力?按理推算,糧草應該十分富足吧?”
司馬芝從容答道:“太尉請寬心,民部府庫十分充裕。如今民部仍有黃金九萬斤,白銀八萬斤,錢十九億六千萬,糧七千三百萬石。”
糧食今歲秋收後增加不少,但無論黃金、白銀還是銅錢都有大幅度下降,尤其黃金減少了數萬斤。
張瑞問道:“黃金、白銀都減少數萬斤,用往何處了?”
司馬芝解釋道:“是用於修建永濟渠。到如今永濟渠已開工至第三年,各豪強所承包工程基本已接近尾聲。官府檢驗合格後,陸續發放薪金。”
“孤記得當初永濟渠計劃動用約二十億錢?”
“太尉博聞強識。工部預算為十九億六千八百萬錢,實際消耗二十一億三千五百萬錢。”
二十一億錢,能買近億石糧食,一百三十多萬噸。雖然在後世也就運糧公司幾艘船的事情,但在這個年代,近億石糧食無疑是個天文數字般的財富。
這些糧食足夠關西絕產的情況下,所有百姓支撐一年。
換言之,官府有這麼多存糧,就能夠抵抗一次赤地千里的旱災。
只要不是連續兩年大旱,關西就不會爆發大規模起義。
而這麼大的財富投入到基建中,換來了一個惠及整個關中的大型水利工程。
司馬芝說道:“如今永濟渠惠及關中良田共計八百萬畝。如鄭國渠一段,三百六十萬畝,皆畝產八石左右。其他良田畝產亦在四石以上。”
耗資如此巨大的永濟渠,自然意義重大。
《史記》、《漢書》都記載:“鄭國渠就,用注填閼之水,溉舄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鍾,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
一鍾為六石四鬥,這比黃河中游畝產粟米一石半,要高許多倍。
在張瑞入主關中之前,河東、太原的粟米產量都是隻有一石半。也就是說,在仍然種粟的關東,百姓畝產量還是隻有一石半。
而關西改種粟米為種冬麥,一般畝產在三石半左右,水利發達的關中能高達四石,乃至最頂級的鄭國渠,水流裡有大量泥沙,養分充足能達到八石。
永濟渠灌溉八百萬畝良田,就意味著僅關中地區,每年產量比關東就多出三千四百萬石糧食。
而且發達的水利,也有利於增強農田的抗災能力。
這氣候異常的冰河時期,旱澇保守的八百萬畝良田,每年穩定提供四千六百四十萬石糧食,能極大穩定人心。
而每年四千六百四十萬石的收入,兩年就能讓永濟渠收回成本。第三年開始,就是盈利。
當然這四千六百四十萬石糧食,絕大部分都是百姓的,不歸官府。
但同樣,二十一億錢的支出,也並非會盡數消耗。
其中近半會以算緡稅的形式收回到官府。
張瑞問道:“豪族今歲獲得如此多薪金,能收回多少?十億?”
司馬芝微微搖頭,遺憾的說道:“豪族亦會想方設法合理避稅。其會盡量以不同族人身份來承包一項一項工程,儘量減少薪金給到同一人,從而避免上繳大量算緡稅。”
避稅都已經是豪族們的本能。
誰也不想自己辛苦賺了一億錢,年初一盤算,要交出四千八百萬。
這種事情,在後世都無法避免,這個監管能力遠遠不如後世的時代,張瑞也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只要豪族不是太過分,官府也沒法做到逐一偵察,畢竟豪族不可能找上千個人來作假賬,人多嘴雜會使整個郡縣都知道其在試圖逃稅,最多找個親信之人。
而歲入四十萬錢以上,稅率就是百分之四十八。真正的頂級豪商無論如何也逃不過這一刀。
但就算有人透過逃稅避開了官府監察,也莫要高興太早,這付出了極大的代價。
一旦其犯有某些其他罪行,被官府注意到。官府或許做不到監察每個豪族的漏稅情況,但重點偵察一個家族,必然一查一個準。
如今律法可不像後世那麼溫情脈脈,一旦被查出逃稅,到時候豪族們付出的代價,就遠遠不是逃稅那些金額能補償的了。
司馬芝說道:“二十億錢並非一年給付,所以這一項明年預估為五億錢左右。明年算緡稅大概為二十四億錢上下。”
張瑞驚訝,問道:“怎會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