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部分
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9部分,劍橋中國史:中華民國史(下),熱,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1325
1085
765
520
330
250
210
415
*此為每年 12 月份的數字,1937 年和 1945 年的指定月份除外。
資料來源:楊格:《中國的戰時財政與通貨膨脹,1937—1945 年》,第
304 頁。
雖然法幣數量的增加曾經是,也許始終是助長通貨膨脹程序的基本力
量,但非金融性的因素加速了價格上漲。其中主要的是商品短缺和貨幣信用
跌落。對機器、金屬、電力裝置、化學品和燃料等生產資料的急迫需求以及
它們的供應短缺,使它們處於價格上漲的前鋒地位。例如,金屬和金屬製品
① 零售價格的年上漲率為:1938 年,49%;1939 年,83%;1940 年,124%;1941 年,173%,1942 年,
235%,1943 年,245%;1944 年,231%;1945 年 1— 8 月,251%。關於通貨膨脹的主要的第二手資料是:
楊格:《中國的戰時財政 與通貨膨脹,1937—1945 年》;張嘉璈:《惡性通貨膨脹》;周舜莘:《中國
的 通貨膨脹,1937—1949 年》。
的價格在戰爭的頭兩年間上漲了 6.8 倍,而總物價指數僅翻了一番。大多數
生產資料不得不進口,而日本對國民黨地區強制實行經濟封鎖加深了這種短
缺。
日本人於 1937 年 9 月實施的封鎖起初並不有效,但套索逐步收緊。1938
年 10 月廣州和漢口陷落後,進口品價格猛漲 72%;1939 年下半年廣西南寧這
一關鍵性的供應環節喪失後,進口品價格又翻了一番。從 1941 年 12 月起,
日本對英美的戰事迅速使上海、香港和滇緬公路不再成為供應來源。進口品
的涓涓細流繼續從蘇聯經過甘肅和新疆的漫長陸路流入,費用浩大;而飛越
駝峰的空中補給線變得日益重要。即使如此,到 1944 年,中國進口品還是落
到僅為戰前水平的 6%。
在 1937—1939 年通貨膨脹的第一階段,普通中國人未受到其最壞的影
響,因為消費品價格的增長與生產資料相比要慢些。最重要的是戰爭頭兩年
食品價格上漲和緩——在重慶僅為 8.5%。原因是 1938 年和 1939 年國民黨地
區受惠於大豐收——在當時未被佔領的 15 個省中,收穫量高出戰前平均水平
8%。其他日用必需品,如衣服和住房的價格比食品上漲快——例如衣服的價
格到 1939 年年中大約翻了一番。但大多數中國人可以推遲購買新衣服。而住
房的費用,除難民群集的城市外,則上漲不大。其結果是在頭兩年裡,大多
數人能夠承受通貨膨脹的影響而不過分困難。
但是,1940 年食品價格開始暴漲,嚴重影響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並刺激
了整個通貨膨脹的程序。這一變化最初起因於歉收。1940 年農業產量比 1939
年下降 10%,而翌年又下降了 13%。1941 年 7 月政府又開始田賦徵實而不收
現金。這意味著到達自由市場的糧食更少,這樣進一步攪亂了供需之間的平
衡。
通貨膨脹還有非金融性的其他原因。國內工業生產普遍不能滿足消費者
的需求。布匹、藥品、紙張和電燈泡等貨品原來大多在沿海城市生產,現在
這些城市已丟給日本人。戰爭期間,許多面向消費者的小型工廠在內地建立
起來了,但它們只能滿足一小部分需求。來自日本佔領區的輸入品,成了消
費品的一宗重要來源。起初,國民黨人和日本人雙方都禁止這種貿易。然而,
在 1939 年 7 月,隨著消費者需求無情地增長,除少數緊缺物資外,重慶政府
讓所有其他物資的貿易合法化。確實,在 1943 年,它甚至設立了一個官方機
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