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部分
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00部分,劍橋中國史:中華民國史(下),熱,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六支隊控制區南下的八路軍的一些增援。顯然,在蘇北和
蘇中,一場重大的對抗正在激化。
這時江南指揮部的情況很糟。國民黨的司令官冷欣和顧祝同②嚴格限制他
們的活動,致使毛和劉逐漸放棄了在這一地區建立鞏固根據地的打算。在春
末夏初之際,陳毅將其第一和第二支隊大部轉移到江北。9 月,第三支隊也
尾隨渡江,到達第四支隊的駐地巢湖附近。只剩下葉挺和項英下面的軍部直
屬部隊仍留在長江南岸,駐皖南涇縣。
當軍事形勢朝著攤牌的方向發展時,國民黨和中共的代表於 1940 年 6
月開始談判。爭論的是共產黨的作戰區域和中共領導的軍隊的核準的規模。
建議與苛刻的反建議你來我往,未能達成協議。國民黨認為,除晉南仍留作
閻錫山的轄區外,允許中共在 1938 年前的黃河故道以北自由統治是一個讓
步。作為回報,八路軍和新四軍所有部隊應撤離華中。實質上,國民黨是向
中共提供中共已佔有的地區,以換取它放棄可能將用武力取得的地區。國民
黨當局發出了一系列截止日期,但沒有明確指出違反這些規定會有什麼後
果。
表面上,中共似乎部分地照辦了。陳毅和江南指揮部的行動可能看上去
像是服從,儘管實際上他們是在執行自己上級的命令,而不是國民黨人的命
令。1940 年秋冬之際項英繼續拖延和推諉的行為至今仍有點令人不解。或許
他已有相當理由感到毛對他已失去信任,一旦抵達長江北岸,他將喪失他的
指揮權。此外,延安的指示有時是模稜兩可的和矛盾的。或許他還想與國民
黨的司令官達成關於撤離該地區的行軍路線和安全措施的可靠協議。
韓德勤一度在蘇北駐有大量部隊——估計有 7 萬人,遠超過新四軍的數
量——阻擋著第六支隊的擴充套件和八路軍的進一步南侵。但到仲夏,他認識到
必須反對新四軍在蘇中集結,否則他就要冒把蘇中奉送給共產黨人的危險。
隨後發生了一連串混戰,而以 1940 年 10 月初在蘇中黃橋鎮附近的一場決戰
達到高潮。在 4 天裡,韓的第 89 軍的幾支主力部隊被殲,其餘部隊也被擊潰。
這也給第六支隊一個訊號,讓他們在蘇北更積極地活動。後果是韓的一位主
要的司令官與中共建立合作關係,另一個投靠了汪精衛的南京政府。雖然韓
德勤到 1943 年仍在江蘇保有立足之地,但其實權已被粉碎。黃橋之戰在中國
報紙上沒有作多少報導:國民黨不想公開其慘敗,而共產黨人對這段與其正
式接受的統一戰線相矛盾的插曲也樂於保持沉默。
完全可以理解的是,在韓德勤失敗之後的秋季,國共談判每下愈況。12
月初,蔣介石本人下令,讓所有的新四軍部隊到 12 月 31 日止撤出皖南和蘇
南;到同一期限,全體八路軍應撤至黃河以北,一個月後與新四軍會合。在
葉挺和顧祝同雙方代表之間接著展開一場有關行軍路線、安全措施以及——
① 本節敘述大半根據陳永發《革命的形成》第 1 章所載的資料和格雷戈爾?本 頓所提供的情況。
② 冷欣任第三戰區第二游擊區總指揮,顧祝同任第三戰區司令長官——譯者。
令人難以置信——向新四軍提供經費和給養以助轉移的討論。①12 月 25 日,
毛澤東命令項英立即撤離,但直到 1941 年 1 月 4 日,葉和項才真正開始轉移。
顧祝同的部隊幾乎立即進行騷擾並擊潰了新四軍軍部部隊,包括後勤人員、
傷兵和家屬以及一些作好戰鬥準備的部隊。在一次變更部署中,他們向西南
方向轉移到茂林,在那裡被國民黨軍隊包圍,並在隨後的幾天中被粉碎。
雙方損失都很大。中共方面傷亡約 9000 人。項英兩次試圖憑自己的力量
衝出包圍,均未成功,並被葉挺斥責為擅離職守。葉挺完全接管了這支必敗
無疑的隊伍的指揮權。項英最後成功脫險,但在兩個月後因攜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