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部分
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7部分,劍橋中國史:中華民國史(下),熱,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年 1 月才召開。阜平會議的代表批准成立一個 9 人行政委員會,由犧盟會的
活動分子宋劭文領導,他同時還是五臺縣縣長。①聶榮臻是軍區的司令員,軍
區與民政體制是分開的,但雙方在所有層次上都互相影響。這一機構全面管
轄 11 個專區,那裡的抵抗運動的組織者最為活躍。1938 年 1 月 22 日,蔣介
石和閻錫山勉強批准了晉察冀邊區的成立。在中共建立的所有敵後根據地
中,它是得到中央政府正式承認的唯一的一個。與晉察冀的發展同時,賀龍
的第 120 師活躍於晉西北,這是一個幾乎與陝甘寧同樣貧窮落後的地區,後
來成為晉綏根據地。晉綏的重要性首先在於它是一條連線延安地區與更東邊
的根據地的戰略通道,也是部分地護衛陝甘寧東北部的一面盾牌。
劉伯承把他的第 129 師推進到晉東南的太行山區,接近河北和河南邊
界。這一地區,加上魯西部分地區,成為晉冀魯豫根據地。在戰爭的大部分
時間裡,它實際上是鬆散地結合的兩個根據地,一在平漢鐵路以西,一在路
東。以後發展的是山東半島根據地,離八路軍主力更遠,那裡共產黨人、日
本人、偽軍、地方武裝以及與中央政府有聯絡的部隊之間的鬥爭非常複雜。
在華中,某些與華北不同的條件使得中共的勢力發展緩慢。在受日本人
攻擊最厲害的地區,尤其是長江三角洲和滬寧幹線,地方行政往往崩潰,秩
序混亂,而各種型別的武裝團伙迅速湧現,恰與北方一樣。也是在這裡,日
本人起初對他們經過的地區不注意佔領。但在別處,華中較少受到日本入侵
的破壞。地方和省級行政機構繼續行使職能,經常與國民黨控制的自由中國
接觸。長江北岸的安徽和江蘇部分地區沒有直接受到日本的進攻,國民黨軍
隊沒有撤走,留了下來。在長江南岸的江南地區,雖然起初大多數國民黨部
隊撤走了,但有些部隊不久又被調來,更多部隊接踵而至。這些部隊中很多
是中央軍或與蔣介石有密切聯絡的部隊,不同於八路軍地區內的地方雜牌
軍。畢竟這一地區曾經是國民黨政權的核心地區,國民黨人對外來勢力的侵
入十分敏感,同時他們也處於抵擋這樣的入侵的較有利的地位。
雖然新四軍規模較小,在幾年裡戰鬥力也不如八路軍,但是毛澤東和劉
少奇不久就要求他們在全區,尤其是在長江以北,從事進取性的根據地建設。
國民黨正式劃給新四軍的活動地區見圖 12。中央政府每月補助約 13 萬元以
彌補經常費用。在長江北岸,他們的戰場是國民黨第 5 戰區的一部分,由令
人敬畏的桂系領袖李宗仁指揮;長江以南是第 3 戰區,由蔣介石的心腹同僚
顧祝同將軍指揮。直到 1938 年末六中全會時,新四軍的活動很少受到延安的
① 宋劭文是北京大學畢業生,1933—1934 年曾因宣傳抗日入獄,見哈特福德: 《一步一步來》,第 84—
89 頁。
直接控制。雖然項英的軍部中某些高階幹部來自延安(葉挺並無多大權力),
但新四軍的政治指揮系統卻是經過當時以王明為首的長江局。起初幾乎全部
軍事活動都在江南,包括部署新四軍各小分隊,招募或吸收雜牌的武裝團伙
來擴大自己,並從事力所能及的抗日活動。有時他們邋遢的外貌使當地農民
把他們與打家劫舍的匪幫混同起來;有一兩次他們被當作前來恢復秩序的日
本軍隊而受到錯誤的歡迎。當地的老百姓,無論是普通農民還是地主,對他
們的接待常常更多地取決於他們消滅土匪的能力而不在於抗日。①在戰爭的頭
一年左右,共產黨在華中各地並未試圖攫取政權和建立北方正在開始形成的
那種根據地。
1938 年末六中全會後,情況開始發生變化。1939 年,新四軍大大地擴充
了,江北的部隊日顯重要,在某種程度上是以犧牲江南部隊為代價的。這一
軍事擴張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