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部分,劍橋中國史:中華民國史(下),熱,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重大進展。

18 世紀中國土生土長科學技術的最重要的方面,是對宋代發明的完善。

②在有顯著發展的地方,這些發明顯然都未能加以擴散或應用。限制中國“近

代”以前科學技術的因素,似乎和它的相當大的成就一樣地突出。要對這個

重要問題作出解釋,怕已超過我們現在的能力。但是,即使技術的改進增加

了生產,例如穀物的大量增產,也很可能由於清代初期人口-土地的比例已經

很高,很難使人均產量輕易地增加。這正像 17 世紀歐洲的低地國家①的情況

一樣,由於人口密度過高,採用在人口稀少的英國促成農業革命的新技術在

那裡並非有利可圖。中國歷史學者所發現的農業和手工業中的“資本主義萌

芽”的例子,或者說就全國而言,在量上是重要的;或者說這些例子接近於

沿著資本主義方向啟動社會-經濟大改組,似乎都是可疑的。中國 19 世紀的

經濟可以更恰當地描述為相當商業化的農業經濟,這種經濟在“近代”以前

的技術範圍內,是高度“發展的”。它經歷的變革是很有限的,卻照樣能在

原有的框架內調節社會和政治的結構。

經濟停滯

由於中國經濟自身未曾經歷過制度的大改組或技術的突破,由此導致可

與近代歐洲和日本相比的人均經濟長期持續的增長,注意力便集中在阻礙這

種變革的因素上。眾多的解釋一般可分為技術論和分配論兩類。後者關切剩

餘產品在民眾中的消費,並較重視各種政治、文化和歷史的阻礙作用。②

分配論者和技術論者均認識到人口增長的重要性,雖然他們對影響的估

計各不相同。似乎很明顯,伴隨 17 世紀和 18 世紀產量增長的是單位面積農

業生產率的顯著上升,這是採用了良種和更好的耕作方法,以及增加耕地和

收穫面積的結果(後者是推廣雙季耕作的結果)。但是,採用傳統方法增產

的可能性終究很小,而且在某一時間點上(大致估計在 18 世紀末和 20 世紀

② 這在最重要的農業技術部門是明顯的,天野元之助的《中國農業史研究》一書中有詳細的研究;例如,

關於農具和農械見第 697—978 頁,關於種稻技術見第 389—423 頁。

① 低地國家(尼德蘭)大致包括今日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以及法國北部阿圖瓦地區的一小部分——譯

者。

② 若干正在爭論的問題見維克托?利皮特等:《中國經濟史專題論集》,《現代中國》第 9 卷第 3 期(1978

年 7 月)和 W。E。威爾莫特:《評〈中國不發達狀態的發展〉》,《亞洲研究雜誌》第 41 卷第 1 期(1981

年 11 月),第 113—115 頁。兩類見解均見於珀金斯編:《從歷史角度看中國近代經濟》,其中卡爾?裡

斯金的論文最強烈地提出分配論觀點,而伊懋可、托馬斯?羅斯基及羅伯特?德恩伯格支援技術論觀點。

有關問題的討論見於蘇珊?曼?瓊斯:《誤解中國經濟——一篇評論》,《亞洲研究雜誌》第 40 卷第 3 期

(1981 年 5 月),第 539—558 頁。分配論者一般認為經濟增長受到社會經濟不平等以及分配不當、社會

政治結構和外國帝國主義等因素的阻礙,而技術論者強調技術水平、人口和對私人資本投資和積累的障礙。

以生產關係立論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分析早於這兩派論點,而且已被分配論派歷史學者引用。事實上,兩類

論點不必相互排斥,而綜合的解釋把兩者結合起來。

初之間),農業單位面積的產量開始停滯,並落後於人口的增長。①這種停滯

部分地是由於沉重的人口壓力造成的,它可以破壞生態平衡(如在湖南修築

堤垸過多,造成洪水氾濫)②,或導致土地佔有的不經濟的分散,降低農民的

生活水平,以及產生流動的農村貧民的社會邊緣階層。豐富的廉價勞力,還

降低了創造發明和花錢改進技術的積極性。

技術論對於停滯的最複雜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快穿)戰神虐渣手冊

喜馬拉雅種貓

賊欲(渤海)

指點迷津

扣問死亡

幽雨

重生:逆襲女王

車水馬龍01

混沌至尊決

溫暖寒冬

水晶翡翠白玉湯

伯研